|
《半生缘》(2005)
林奕华认为张爱玲的《半生缘》感人的不是情节,而是文字。这部戏他让刘若英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水浒传》(2006)
林奕华的 《水浒传》在一家公司招聘CEO的背景下展开,九位自命水浒英雄的男子在招聘方一轮又一轮竞争游戏中相识,明中结为兄弟,暗里各出奇谋。
《包法利夫人们》(2006)
在他的《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中,自诩比“许纯美”还“许纯美”的包法利夫人、男版琼瑶、男版林志玲逐一登台,该剧以台湾名流当引子,炮制爆笑情境,讲述现代社会的恩爱情仇,物欲生活。
见过林奕华的人都会陶醉于他的绅士风范和温文尔雅的谈吐,然而他的剧作却充满了狂乱和火药味。这位在内地拥有诸多女粉丝的香港鬼才导演,生在香港这个购物天堂却在每一部剧作中都直接批判消费主义对现代人的危害。今晚,他与张艾嘉合作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将在保利剧院上演……与林奕华谈天,他总是提起灵魂二字,他是个香港的异类,在奢华的消费包围下,他穷尽青春寻找的,却是那隐没在光鲜之下的都市人的灵魂之光。
新作诉求
“真正的华丽就是一种你看不见的空间”
“大家常常问我,你为什么要做都市,做华丽,我会回答说,那代表着大家的欲望啊,我认为我了解大众的欲望是什么,我是很大众的一个人。”
“在深圳,有个记者朋友问我说,我们在舞台上看不到华丽,为什么你管这个戏叫作华丽上班族?我想真正的华丽就是一种你看不见的空间。”林奕华所指的华丽空间也就是人生的多重可能性。
“戏剧的力量让你在写字楼里找到灵魂”
《生活与生存》里经济危机下的办公室战争暗合了当下很多白领的生存心态。“大部分人被教会了我要追求什么,我想我们该反思你为什么会有那些需要,或许,你需要的不是帅哥,也不是钱,而是另外的从没有人追求过的东西。”
在林奕华看来,消费时代让城市乃至城市里的人都变得没了灵魂。“北京的某些地方也越来越像香港了,”林奕华说,“这或许正是戏剧、正是文化的力量,它让你在写字楼的包围下能够寻找自己的灵魂。”
男女问题
要勇于展现我们的异性内心
他是一个习惯于冷眼旁观的人,不光是对迅猛的消费主义,对于男女关系,林奕华的见解也是特立独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是父母共同所生,女人身上会带着男人的特征,男人心中也会有女性的心理,只不过我们的社会用特定的标准压抑了你的异性内心。当男人和女人都能坦白地面对我们内心深处的异性内心,他们的关系真正达到平衡。”
你要努力成为别人的灵魂食物
消费时代的人大都不会谈恋爱,你有可能失败很多次也不知道为何你的爱情不能持久。
“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就会吸引到你想得到的那个人。大家都把自己修好,那个人就会来找你了。”林奕华说他看到身边很多二三十岁的朋友总是碰到感情问题,“我们眼睛想要的和我们内心想要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变成有灵魂的人,你要努力成为别人的灵魂食物,这是我的爱情方程式。”
生存状态
香港 人们习惯很快给事情下结论
“在香港我常常会感觉悲凉,你和一个人谈话,两句话之后你就知道他会讲什么,人们习惯很快给事情下结论,谁会喜欢想东西呢,可是人人都爱钱。当你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的时候,你会怀疑,你怎么在香港谈恋爱呢?我们是在和沙漠谈恋爱吗?可最起码沙漠也有些空间。”
心愿 想当圣诞老人不停发礼物
林奕华形容自己的生活是“超级的枯燥和简单”。“定时运动,定时吃东西,看很多的电影,经常强迫别人和我聊天,因为我喜欢分享。我最大的心愿是当圣诞老人,因为那样可以不停地给别人礼物,不停地和别人分享。”
演员 我和他们就像同班同学
他在工作时也会脾气暴躁,也会神经质,并且“我一紧张就咬指甲”。他说自己最喜欢穿的就是衬衫加毛衣开衫,“我喜欢校服,我喜欢当学生,我和我的演员就像是同班同学。”
林奕华
林奕华中学毕业前曾在前丽的电视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担任编剧。毕业后与友人组成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1989年至1995年在伦敦居住,期间组成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
1994年凭《红玫瑰白玫瑰》(关锦鹏导演)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创作,获香港艺术家年奖。
印象
他终究会是个异类
有很多观众会疯狂地迷恋林奕华,不光是他优雅的谈吐,还有他在每一部剧作中流露出的对繁华都市人群的深刻关照。
几年前第一次看到他剧作的宣传单页是由梁咏琪主演的《大娱乐家》,他让这位娱乐产业诞生的明星成了娱乐产业的批判者。去年来京演出的《包法利夫人们》则将矛头指向了消费主义时代下的女性生存状况。
批判社会仿佛是读书人的专利,但林奕华却从未上过大学,高中还未毕业就已经每日游走街头,看电影是他最大的爱好。
林奕华现在还说,自己只有小学水平,他喜欢听别人跟他谈文学,因为他从未受过高等教育,也少有阅读。在他的成长中,大量的影视作品成为了他学习的对象,视觉艺术对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文字。所以他年轻气盛时,没读过太多的书就能做影视编剧,后来到欧洲学习也是学的舞蹈而非戏剧。但他却对生活有着不一般的敏感,大众的烦恼、痛苦、迷惘……这些专业戏剧人不愿或没有能力关注到的话题却总是成为他戏剧的主题。
这个成长于购物天堂香港,十几岁便涉足娱乐产业的导演却对生活的购物天堂感到厌恶,对消费感到厌恶,对被消费异化了的人感到悲悯。“我的工作就是对都市人进行再阅读,再分析,再定义,有人把这叫做解构。”他说。
林奕华很坦诚地表示说,他是孤独的,因为爱思考,爱发问,他显得与繁忙的香港人格格不入。因为要在日益繁盛的消费潮流中探寻到人的灵魂深处,他终究会是个异类。
信报记者 王菲/文 苏冠名/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