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iar
《梅兰芳》的前三分之一,是陈凯歌的梅兰芳,或者说是入了他的擅场。可惜这幕布刚完全打开,就开始了漫长的后三分之二,梅兰芳不见了,或者说,之前那个惹人喜爱令人猜忌却又面面俱到栩栩如生的梅兰芳不见了。
传奇的人物,自然要有传奇的气质。电影可以造假,也可以传真,但我们为了梅兰芳这三个字走进电影院,坐下来,满心要看的,不是辨别其中的真伪,就算是亲临百年前的现场,目睹一代名伶站在台上唱戏,谁又在乎他们背后的喜怒哀乐?说到底,来看《梅兰芳》,是来看他的传奇,也就是看戏来了。
陈凯歌哪一部电影拍得最好?在我看来,是10年前的《荆轲刺秦王》,通片洋溢着夸张而极致的表演与台词,从李雪健近乎癫狂的秦王,到赵本山()潘长江(听歌)客串的两个小小狱官,每个人物抖出来都是层次饱满,鲜明通透。全片跌宕起伏,又沉稳厚重;真气鼓荡,却收放自如,想象力与史事共舞,丝毫见不到迂腐,是一出真正好看的正剧,一出顶尖的好戏。在角色的塑造上,陈凯歌有着非常正点的想象力,这想象力立足于思考,立足于精神,立足于灵魂伸展出的可能性。整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中国导演少有的,在银幕上建筑另外一个世界的能力。
所以《梅兰芳》的前三分之一,是陈凯歌的梅兰芳,或者说是入了他的擅场。开场以一纸枷锁带入梅兰芳的人生,随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人物登场,邱如白,十三燕,这可都是虚虚实实谁也说不清的角色,正方便陈凯歌对人物进行充满想象力的塑造,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伶俐、性格饱满、敬业刻苦却又了然人事的青年梅兰芳,一个为戏痴狂可以抛弃仕途连家室都可不谈的邱如白,一个刚柔并济有傲然风骨的前辈艺人十三燕,在他们之间展开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纷至沓来,精彩之至,直让人觉得这银幕,是一个真正的舞台。
可惜这幕布刚完全打开,就开始了漫长的后三分之二,梅兰芳不见了,或者说,之前那个惹人喜爱令人猜忌却又面面俱到栩栩如生的梅兰芳不见了,来了一个略微有些正气凛然的梅兰芳,像是要努力活出真我的梅兰芳,像是在吐露一些苦衷,宣泄一些无奈,酸也不算太酸,苦也不是很苦,淡不淡浓不浓,喜怒哀乐都无从说起的梅兰芳。这样的梅兰芳,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和青年时代的那个人差距太大了,让人一下失去了看戏的兴致,像是来探讨史实?又或者体味内心?可惜没有了陈凯歌的精神关照,就只剩下角色们自己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描写略有些虚有其表,跟日本人的斗争更是缺乏独特的角度,中规中矩。不用说到了结尾,一部堂堂的《梅兰芳》,居然只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就匆匆结束了。
这后三分之二,只怕是陈凯歌导演,也不再爱电影里这些像是在解释自己的角色了,唯独一个邱如白还在苦苦支撑着电影的一缕魂魄,可以说功不可没。
但是在中国拍一部电影,纵然是大导演,又能控制几分呢?所以我愿意期待陈凯歌的下一部,期待一个不受限制的题材可以让他尽情发挥,到那时,我们再来看一出,凯歌的好戏。
□liar(北京 影评人)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