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梅兰芳》是时下影市当仁不让的领头羊。除了票房汹涌外,与其他贺岁片相比,《梅兰芳》在品位及口碑上更胜一筹。很多人认为,陈凯歌最应该感谢的,是编剧严歌苓。而严歌苓也认为陈凯歌是一个明白的导演。反复打磨过的《梅兰芳》在她看来——
其实陈凯歌并不是第一个找严歌苓写梅兰芳的导演。十年前,丁荫楠就曾看中她作为小说家的细腻和敏感。严歌苓交出的第一版剧本几乎被陈凯歌全部推翻,因为她写得“太含蓄”。最终的剧本先后经过七次易稿,而公映的电影在剧本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修改。因此严歌苓既是编剧,又是观众。在她看来,《梅兰芳》既有惊喜,也有遗憾。
“写一个人的传记是一件很容易出力不讨好的事,很难找到一条既有戏剧性,又足够磅礴的线。”尽管创作过不少作品,但《梅兰芳》还是让严歌苓感受到不小的压力。严歌苓说,写剧本的时候,梅兰芳的资料堆在桌上,而梅兰芳的形象就堆在她脑子里。面对梅兰芳传奇的一生,严歌苓感触最深的却是他的平常心,以至于她把感触也落实到了电影中。
采访严歌苓并不顺利。费了一番周折才把电话打到台北,通话效果却不好。严歌苓很体贴地说,给我一个号码,我给你打过去。一句话就拉近了距离。采访过程中,严歌苓一直保持着温和又不失自我的态度。聊到最近有人就《梅兰芳》中“纸枷锁”等情节的“抄袭”质疑,她虽有不满,但语气仍然温和,“我不打算理睬这个人,没什么必要回应他。除非他把我告到法庭上,人赃俱获摆出来,否则我不会理他。”“我父亲1985年就发表了《纸铐》,我是不是可以反告他抄袭?”这时的严歌苓很像她笔下的诸多人物,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也像电影《梅兰芳》给人的感觉,淡淡的,却不失一分深沉和厚重。
说剧情
规模不够是遗憾
记者:您看完《梅兰芳》成片后第一印象如何?和您最后交出的剧本差别大吗?
严歌苓:和剧本相比,陈凯歌导演改了不少,有些地方的处理我觉得比原剧本更好,比如用一些蒙太奇的手法使故事更简练。像电影最开始少年梅兰芳读信以及大伯带着纸枷锁挨打,剧本里是按情节顺着叙述,而陈导用几个镜头、几个闪回就把故事交代清楚了。
记者:这些改动里有没有让您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严歌苓:原来的剧本很长,基本是上下集的长度。可能我们太怕观众看不明白了,所以线索和层次铺垫得比较周密。其实我觉得如果能够那样拍的话或许会更好,就是把梅兰芳这一生彻底地展开。因为一个像他这样的演员,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很难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述清楚。一般国外很多优秀的传记片都是有相当规模的,比如《甘地传》、《阿拉伯的劳伦斯》,对我来说,《梅兰芳》没能做到这样的规模确实挺遗憾的。当然现在的电影发行以及观众的观赏习惯,可能也不太接受这么长的电影。
记者:福芝芳在出场后和梅党的对立让有些观众感觉有点突兀?
严歌苓:其实这个福芝芳和梅兰芳的相遇,是梅家安排的,梅的奶奶很喜欢她,两个人就结婚了。等于最初是有些亲人的感觉,不是恋人,就是没有后来和孟小冬的那种恋爱的、来电的感觉。其次是她和梅党的一些瓜葛。梅党感觉到这个人可能是来控制梅兰芳的,而福芝芳也想要把梅党占有梅兰芳的那部分给夺回来。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