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些京剧的门外汉,还真是不了解梅兰芳,更不敢借梅兰芳的魂,对着黎明(听歌)的形来品头论足啦!就像别人说过去老北京的天桥怎么样,茶馆怎么样,今天我们所能触摸到的也只是一个有天桥、吉祥戏院、茶馆的片场而已。片场再怎么精致,明星再怎么荟萃,戏终究不是真戏,传也不是《北回归线》那样的自传,看戏的人,也终究不是当年坐在台下看梅兰芳抗战复演的9岁小孩,60年后写作《牡丹亭》的白先勇(blog):
“当时我并不懂戏……《游园》中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皂罗袍》,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白先勇先生那一代人,或者更早一点,被称为“梅党”的那一代票友,和我们这一代粉丝的基本区别就是,他们在他们那有限的人生里面竭尽全力地向某种极端迈进,一生倾尽所有维护着他们的所爱。也许就是他们那种多少都有点程蝶衣式的疯魔状态,敢爱敢恨,才造就了像十三燕、梅兰芳、孟小冬那样的传奇吧!
他们比我们更容易入戏,因为他们懂戏,即便做不了伯牙,他们也要做钟子期。据说齐如山(电影里面被塑造成了邱如白)第一次看完梅兰芳的《汾河湾》,就把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了他,他不但为梅兰芳写了大部分的新戏,赴日、赴美,皆全程跟随,后来还与余叔岩等一起创办“国剧学会”。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为分离梅孟之恋策划了 “疯狂粉丝刺杀事件” 什么的,他只是痛心“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没有留在北京,而迁居上海。他凄楚地给梅兰芳写信道:“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你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西出阳关离故人,此后的梅兰芳,八年抗战辍演,再加上建国后的政治任务,晚期创作不如早期自由,像是真有什么被说中了一样。1961年齐听到梅的死讯后,当天拿出珍藏的梅的手迹,日日摩挲,第二年就死了。
而我们没有这种极端,刚有人站起来说,黎明演得没有张国荣( 听歌)好,就有人说为什么拿一个GAY出来PK一个MAN啊?又有人说,这本子写得不好,三段式的平铺直叙,无轻无重,索然无味,关于与孟小冬的恋情也轻描淡写地中了琼瑶(blog)阿姨的毒,孟小冬在她的申明中那段“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的心痛史自然没有传达出来,马上就有人说那可不是一个人的戏,梅家后人都还在呢,谁会把自己亲爱的父亲描绘成一个不识大体只顾私人感情的情人呢?还有人说,陈凯歌没有办法超越《霸王别姬》,于是民族主义者就立刻上来了,IMBD上那么多外国烂片都给打了五星六星七星,凭什么不去支持这么优秀的国产大片?再加上一段抗日情节(虽然说日据时期,梅兰芳确是蓄须拒演,卖画维生。但没有证据证明其曾被日本人拘禁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梅兰芳在北平联合义演,还捐了1万大洋给日本……),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这样的爱国英雄呢?说得都对,今天除了那些可以把海报制作成“经典英雄谱半身群像”的大腕们,谁可以拍出这么宏大的场面和这么精致的画面呢?所以啊,我们还是做回粉丝好了,感叹一下,阿娇( blog)如果不被删的话……也许会更好看噢!
◎王梆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