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陶子
年终思考2008年的戏剧现象,我有些惊讶地发现,2008年的新鲜动人之处、亦或者是可以在未来的戏剧史留有重要一笔的,居然都是“硬件”———剧场———方面的成绩。这发现有些让人沮丧———因为2008年的创作,着实有些让人提不起精神来,但另一方面,在2008年,莎士比亚戏剧节让我们开拓了眼界,青年戏剧节则让我们看到未来的些许灵光。当剧场这一硬件作为戏剧市场发展的前沿环节异军突起之时,青年人的戏剧冲动也让我们对戏剧的想象多了些由衷的乐观。
硬件比软件跑得快
其中最突出的,一是国家大剧院,一是由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的蜂巢剧场。
先说国家大剧院。国家剧院无论如何都是有着象征意义的剧院,都是承载了太多精神价值的剧院。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幕的2008年,我们也看到了来自世界顶尖的戏剧艺术———尤其是来自西方戏剧文明发源地的希腊悲剧、喜剧以及现代舞蹈作品。但是,如果这个顶着“国家”名义的剧院,一年内的演出进进出出,却留不下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气质相关的戏剧,总还是让人觉得有所欠缺。
而蜂巢剧场的意义则是在另外一个脉络上。这个由当代剧场的代表人物之一孟京辉任艺术总监的蜂巢剧场,也是戏剧艺术在与市场能量紧密结合过程中,激发出的奇特现象。正因为有了蜂巢剧场这样一个洋溢着艺术家特色的阵地,《恋爱的犀牛》才可能积攒满池子的水,《爱比死更冷酷》也才有可能在舞台上搭起一座玻璃墙———剧场给了艺术家无限的灵感与冲动。当然,这个很酷的剧场也暴露出当代戏剧艺术的短处———在这个剧场演出的剧目并不多。除去青年戏剧节与《爱比死更冷酷》之外,2008年在蜂巢剧场我们也只能看着《恋爱的犀牛》演了一轮又一轮。
国家大剧院与蜂巢剧场,当然是“硬件”扩张中两个极为特别的个案。总的来说,这一轮剧场扩张可以说是全面性的。但“硬件”比软件跑得快,并不意味着戏剧创作就不值一提。
出戏的还是那几位
“硬件”在2008年跑得快了一点,但2008年的戏剧演出,也仍然有它别致的一面。
2008年国家话剧院的“永远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以“莎士比亚”为主题,汇集了来自韩国、哈萨克斯坦、立陶宛等国的剧团,为我们演绎了不同形态的“罗密欧”与“哈姆雷特”,也在与我们交流,如何在现代舞台上打造属于不同民族的莎剧形象。
林兆华则将他十几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小剧场演出的《哈姆雷特》搬到了保利的大舞台上。演出的整体概念没变———“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变的只是当年还有些稚嫩的濮存昕现在已经有着明星的风范,自由的在舞台上挥洒着漫不经心的激情。田沁鑫推出了以《李尔王》为原型的《明》———这部雄心勃勃的想将李尔王故事改造为明代故事的戏剧作品,启用了《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作为编剧。只是,或许是因为编剧很想在李尔王的故事和明朝帝位更换的掌故之间建立关联了,靠得太近,反而失却了自己的精神气质。
除去这种比较有影响的大剧场作品之外,2008年由过士行导演的《备忘录》,周可导演的《婚姻风景》,以及国家话剧院的作品《物理学家》等等,这些在小剧场演出的作品,也都有着各自的艺术方向。《备忘录》与《婚姻风景》,关注的是两性关系中最微妙的部分,而《物理学家》则是通过较为抽象的故事触碰宽广的社会问题———只是这三部很有意思的小剧场作品,用的都是国外剧本。
青年人的戏剧灵光
2008年对于戏剧界来说,或许有一件事的影响更为深远:那就是青年戏剧节正式从大学生戏剧节中脱离出来,并且在2008年由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在2008年青年戏剧节上亮相的青年导演,大多已经导演过经过“市场检验”的作品。比如赵淼的《达人未爱狂想曲》、黄盈的《两个人的法式晚餐》在2008年都已经演出了两轮;而青年戏剧节则给了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黄盈的《西游记》自由散漫,游戏性大于戏剧性,但却让人惊叹年轻导演的想象力;赵淼一贯坚持身体语言,《东游记》在坚持这种风格的基础上,更浓重地浸染了来自生活的悲伤。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更为年轻的编剧周广伟:他创作的小剧场京剧《浮生六记》,取自古典杂记,以“新京剧、旧风骨”的格调,用现代的心灵体会古人的情感,也用古人的情感滋养现代的心灵。
青年人的创作,预示着戏剧发展的方向;青年人的努力,也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未来图景。记得在青年戏剧节的讨论会上,青年导演黄盈有些不服气地说,我们现在想象的观演习惯都是属于西方戏剧,可是在根底上我们不是那么看戏的啊!这种表达或许还很粗糙。但是,在青年戏剧节2008年热闹地登场之后,我们有理由希望更多的青年戏剧人,在剧场资源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戏剧市场的纵深发展,在混乱的戏剧生态中,强硬地生长出独具特色的戏剧表达方式来。
□陶子(剧评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