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午报:《梅兰芳》何尝不是一面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09:39  新闻午报

  作者:林奕华

  《梅兰芳》难免会被拿来与《霸王别姬》比较——男旦作为主角是其一,导演同一人是其二,但真正的关键是在历史与虚构之间。大家都很好奇哪部更能令陈凯歌成为“典范”走进“传奇”。

  相对于中国另外两位大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的草根与民间,陈凯歌的“贵族性”一直潜藏在他的电影作品里。不是说片中的人物非富则贵,而是从《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刺秦》、《霸王别姬》、《风月》《无极》(blog)、《梅兰芳》,没有一部的主角不是存活在孤独中。或一个人身处山林荒漠,或陷于时代夹缝,促使他们不得不在精神世界另寻出路。他们注定不是入世的英雄好汉,却是误堕尘网的人间仙子。套用西方神话的符号叫“落难天使”。“天使”被错置在找不到归属感的空间里,凄苦心情可想而知。陈凯歌几乎都是带着沉重的心情拍电影,依我看,便是深明“被困”的苦恼。

  被什么所困?只能说,生于同一时代的张艺谋没有在电影中渗透对不自由的抑闷甚至控诉。在张镜头下尽管也有寂寞身影,却多属于权力至高无上的人,尤其“父亲”。陈呢?更接近“孤儿”。当我听说他在筹备的下一部电影是《赵氏孤儿》,半点不觉意外。若说《梅兰芳》在华人导演中只有陈能执导——或,另一个可能性是李安。但你我都知道,李安的京味欠奉,或不如陈凯歌浓郁。

  笼罩着陈凯歌电影的那股“不自由”,是对主体不确定的焦虑感。陈凯歌的电影不像张艺谋那般,总流露出对下一代的不安全,陈更像在“寻父”:未有足够信心建立自我,追寻“楷模”便成为不可跳过的一环。

  梅兰芳是公认的“完人”。但我不会说《梅兰芳》只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拍。然而,即便没有各种现实障碍,陈也不会把梅拍得跟历史中的“高大形象”相去太远——同样作为留下戏剧种子的艺术家,陈应在梅兰芳身上找到大量认同与投射:与时代的若即若离,对流行的欲迎还拒,陈借着梅氏生平的符号如纸枷锁、邱如白(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孟小冬(浪漫)、福芝芳(责任),以至赴美(好莱坞?),与“蓄须明志”(不对强权屈服)等,既是替“一代宗师”作传,何尝不也是给自己的某些人生处境制造了一面镜。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8364;

更多关于 《梅兰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