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本报记者支玲琳
●嘉宾: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短剧、山寨百家讲坛……这一年来,“山寨风”大行其道。而这股风潮的“登峰造极”版———几台“山寨春晚”如今正在山南海北热闹筹备着。对此,有人是热情期待,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所谓的山寨,不过是想借着出名罢了”,好在央视的态度够宽容:欢迎百姓自娱自乐。
支玲琳:山寨的,可能是粗糙的;山寨的,可能是模仿的;山寨的,可能是恶搞的。但是,山寨背后的顽强生命力却不容忽视。也正因此,山寨才会成为年根岁底盘点时,所有媒体都无法忽略的文化关键词;也正因为此,一个山寨春晚能够在年根岁底,掀起这样的波澜。
汪涌豪:山寨的风行,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起因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社会转型,二是文化变迁。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分层加速,各个阶层都在建构自己的生存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草根平民容易产生一种无力感、失落感,以及急于宣泄的冲动,造成现在山寨文化的兴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山寨百家讲坛”。因为我们现在的讲坛没有提供给观众互动的机会,这就有可能放大演讲者的“一家之言”,以至发生掌掴这样不该发生的事来。但现在很多人觉得,这样做太较真了,而且成本也大,还不如自己山寨。
就文化变迁来说,这股风潮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就起来了,极端的表现当属前几年的恶搞。但山寨之于恶搞,我认为是有了反思和扬弃的,它像是恶搞的“升级版”。因为恶搞是消极的,显得很叛逆、很反讽,情态语调都很激烈。但山寨却没有这样叛逆,它很注意拉人参与,共同分享,所以更自主、更快乐,也更平和。你看山寨有自己的哲学:“我山寨,故我在”,“你行,我也行”,虽似戏谑,无不透出自信宽展的文化心态。当然不能否认,当中也见得到一种疏离意识。但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洗礼,草根的心态开始变得平和。他们觉得用山寨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参与和主流文化的互动,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支玲琳:那么在您看来,山寨春晚所提醒的其实是什么呢?
汪涌豪:山寨春晚开通了CCSTV网站鼓励网友报名,而且主事者也说了,想打造一台“亲切”的春晚。我觉得“亲切”这个词用得很好。他还说,“人民春晚人民办,办好春晚为人民”。着眼点显然在前半句。同时网友也说,他们对山寨春晚没有很高要求,但有很高期待。这句话,我认为说得也很到位。受物质条件所限,无论是演员、化妆、技术、道具,它的粗糙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依然有很高期待。期待什么?期待个性化的创造,平民化的趣味,生活化的贴近和参与性的互动呀。可以预期,它不仅是贴近生活的,甚至就是生活本身。仅此一点,就已具有无比的吸引力了。
回头来看传统春晚,它声光化电、花团锦簇的底里,缺的正是这些,当然应该有所改变。我每年都看,觉得大体办得不错。这是因为我在意的是每年的除夕夜,它会让我油然产生一种岁月迁改的感慨。
支玲琳:但同样以山寨春晚为例,网上对它的质疑声也有很多。有人认为,其参选节目质量不高,创新亮点不多,还不如看“单位和学校的年终晚会”。热热闹闹的一台戏,到底能留下些什么?所谓的民间智慧、所谓的国民创造力,究竟能否在这台晚会中体现呢?如果只是恶搞,或者变成山寨明星、网络红人的年终集合,那山寨春晚就不免让人失望了。
汪涌豪:山寨文化,其实具有反智的色彩,不仅带给人浮生的快乐,还有一种草根的新鲜气息。我们固然要提醒,反智和弱智不是一回事。在文化的平台上,没有文化含量的东西终究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对于山寨春晚、甚至山寨文化来说,要走下去,不管是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都必须对文化葆有真正的敬畏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在今天关注民生的大气候下,我们不能无视民意,山寨受百姓欢迎是事实。我们要做的,是激励它诞育新的东西。今天这个时代,从科技到文化,都讲“自主创新”。“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时代的话,今天,只有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否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知道分子”。所以我想,对于山寨春晚、山寨文化,一味的“复制”、“冒牌”要避免,但过分的担忧也大可不必。因为倘没有个性化创造、真正平民化的表达,山寨春晚等等,都难免会被文化的浪沙淘尽。你想,当年“一个馒头”是如何轰动,但是现在呢,没有新的东西出来,半年、一年以后自然就悄无声息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宽容。宽容有两种,一种是傲慢的、俯视的。“这些年轻人的趣味,大众喜欢,就让他们玩去吧”。这种宽容不是积极的。我认为真正的宽容,应该是有所回应,甚至有所介入,这样才可以有所引导。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吸纳其好的一面,并最终形成文化的良性互动。
支玲琳:因为民间性,山寨让人倍感亲切,甚至让人开始热望这是不是“新一轮民间文化的起点”。同样因为民间性,让山寨始终摆脱不了“杂牌军”的散乱气质。您对此怎么看?
汪涌豪:对于前面一点,我有保留,因为民间文化另有其稳定的意义。我要强调的是,诞生在民间的山寨不免粗陋,主要受一般人众喜爱是事实,但真正的精英文化,其实从不脱离大众的心理诉求。所以我想提醒的是,精英文化不要自尚格调,说:“我是小众的、高端的”,更不应该把自己与大众隔离开来。当做到了这一点,它就会发现,“山寨”不是一个搅局者,它所展示的,是今天的中国文化终于形成一种共生互应的生态。正像大自然有风也有雨,有良苗也有稗草。这也是和谐。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