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青年报:《梅兰芳》拍的不漂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09:21  中国青年报

  作者:秦晓鹰

  早就不对文艺作品评头品足了。可最近看了一部二十五集的电视剧《漂亮的事》和热映的电影《梅兰芳》,却觉得如鲠在喉。最想说的一句话,也是最让人搞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本来很漂亮的事,却拍得不漂亮;而本来并不漂亮的事,却拍得很漂亮。前者,我指的是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后者,我指的是高希希导演的《漂亮的事》。

  《漂亮的事》是工业题材,讲的是某国有企业濒临破产,改革受阻,通过科技创新重获新生的故事。说实话,我在写这几句介绍时都感到乏味,更何况这个题材本身几乎就是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雷区”。古装戏可以用遥远的记忆弥补缺欠、功夫戏可以用神奇的武功来遮丑,而当代戏、工业戏、改革戏、主旋律戏却是既无弥补之法,又无遮丑之术,同时由于必然会触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号入座”者甚多。但是,编剧、导演却敢于“碰”这一题材,迎难而上,加上演员的上乘表演,终于一扫人们的老印象。真实曲折的故事,浓郁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鲜明的人物性格,一丝不苟的精心拍摄,使这部电视剧具有新奇之美,也给人们带来高度的艺术享受。一句话,一部命运注定不会太漂亮的电视剧,却因为编导、演员的热情、执著,对生活与人物的准确把握,竟成了一部非常漂亮的电视剧。

  《梅兰芳》原本就是一桩非常漂亮的“事”。梅之艳,兰之慧,早已芬芳天下。梅先生的精湛艺术、人品风采、传奇经历,早已是一座被许多中国老辈人心口相传的心碑。十分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卓越光鲜的人物,这样一部人格化的中国京戏史,在片中,尤其是在后半部中,却显现得十分沉闷呆板没有生气。一件很漂亮的事变得不很漂亮或者说很不漂亮,本人认为,这是导演对梅兰芳先生的认知和艺术感觉上出了大偏差。

  偏差之一是对梅兰芳先生的性格有判断之误。梅先生绝非影片中的性格孤傲寡言少语的“闷葫芦”。他从小机灵热情好交朋友,成名后仍尊师爱徒,绝少门户之见。除了梨园界,他还因爱好广泛结交了不少各界名士。这也是他后来见多识广能对京剧艺术大胆改革的原因之一。

  偏差之二是对梅先生的民族气节表现得极为无力。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面前,梅先生曾告诉家人,再如此他将以自杀明志。这番大义凛然、这等气节不但让国人感佩景仰,也说明了梅先生在国难时的人生原则: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有祖国。

  偏差之三是把一个终生酷爱京剧艺术并创造了自己艺术体系的大师,竟然塑造成一个在无奈中生活,又无力冲破这种“纸枷锁”的人。影片导演非常喜欢“纸枷锁”这个说法,殊不知这只是江郎才尽的艺术家的嗟叹,而这种窘境不属于梅兰芳!

  偏差之四是把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普通老百姓的梅兰芳弄成了一个离群索居的艺术贵族。我想起一件事,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后,为搞一次慰问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演出,指挥部询问大家想看什么。大家提出的最大愿望就是要看梅兰芳的戏!可见,大艺术家与老百姓总是互相惦记着。

  对许多不了解京剧不了解梅兰芳的青少年来说,对第一次接触京剧的“老外”来说,电影《梅兰芳》当然会带来填补空白与好奇的满足。但对更多热爱国粹艺术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不足和遗憾却是太多了!人们不晓得是导演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造成了这种结果,还是他的艺术追求使他无法把握观察历史人物的正常视角。所以,这件本可以弄得很漂亮的事,就变得不那么漂亮或者很不漂亮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8364;

更多关于 《梅兰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