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泊明
近几年有关春晚()的消息都和我们现在的感觉一样——累!这几年,我们听过太多这样的累消息——宋丹丹被累怕了,范伟也是。至于赵本山(),印象最深的是一则2008年1月的新闻,说他累肿了脸。
就是一个电视台主办的一台文艺晚会,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感觉累呢?如果把春晚比喻成为一个人,道理似乎容易讲一点。一个人,没成名的时候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一旦成名,吃穿都成了难事儿了。你不穿名牌有人骂你寒酸,你穿名牌有人骂你没品位。春晚就是这样一个名人,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至于在他身上很难找到自我的东西。春晚可能就得那样年复一年地穿着款式大致相同的“名牌”,梳着同样的发型,那么累地装着,感慨着做人难,做个名人难上加难。
也就是说,一台本来是用来佐餐、下年夜饭的晚会,被符号化了,并赋予了很多原本它不该有的责任,比如,它除了要娱乐大众,更要“寓教于乐”。这原本不是什么问题,那些小品创作人偶尔“寓教于乐”是没问题的,但每年都要“寓教于乐”,而且要跟一大群人去竞争“寓教于乐”,如此十几二十年,喊累便也正常了。
有人是因为老要端着,所以累;有人是因为老被压着挤着,所以累;有人则是想借以出名,但不得其门而入,所以累。而我们这些观众,则是因为年复一年就这么听着、看着,所以累。如何不累?其实也不难,放下架子、去掉框子、退出圈子、关掉电视,所有人都不那么累了。但,好像只有关掉电视比较容易做,其他,我们说说而已。泊明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