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联周刊:《叶问》一部很文艺的香港功夫电影(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16:09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周刊:《叶问》一部很文艺的香港功夫电影(2)

《叶问》剧照

  着力点在人物本身,《叶问》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物传记影片的通常要义,但《叶问》也没有选择人物传记影片中常会见到的,那种对人物故事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影片讲述的只是叶问在抗日战争前后的一小段人生,虽然导演也坦言叶问大师一生的精彩确实远不止于此,但是独选这一段,却也有叶伟信自己的思考,“这一段有着极致背景的人生,更加淋漓尽致地映照出一个理想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很中国,很儒家,叫人尊敬,也给人亲切”。

  叶伟信导演回忆说,对于这样一个传奇色彩很重的人物,单截取其人生的一段其实并不简单。“做了很多关于叶问宗师的功课后,我惊讶地发觉这个人竟然和我自己的个性很像,比如对于公平正义的向往,对于低调为人的追求。后来大家一起研究剧本,很多人也都说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就想明白一点,叶问身上真可能存在着普遍中国人心中的理想自我,只是现实的庸常和无奈,叫很多人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这才是故事的最核心吸引力。而对于叶问大师漫长的一生,那个理想自我的最集中展现,就是在那场战争的残酷灾难之中,所以我敢于只截取这样一段历史,不仅把故事和人物都呈现得深入,也把戏剧性做到了最大化。”

  叶伟信至今笑言,当初做决定着重写叶问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故事,确实遭到了很多人的置疑,朋友都跑来对他说,这么民族主义的故事会不会太主流、太土?但是回头看,这样的担心全是多余——“当我们把一些比如‘民族主义’、‘家庭观念’这些看来不那么时髦的词语当成很空泛的概念来传达的时候,难免叫人排斥,但这样的追求其实本就扎根在中国人理想的世界观里,只要用一个很扎实丰满的人物内心承载这样的概念,大家其实便会真的喜欢,发自内心地接受。”

  《叶问》确实让观众接受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代宗师,文戏上的心思功不可没,但哪怕很“文艺”的功夫电影,最后还是少不了“功夫”二字。可贵的是《叶问》影片整体有着顺畅连贯的节奏,文戏与武戏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叶伟信说,《叶问》绝对不同于以往功夫电影的创作思路,动作是服从故事的,武戏设计同样本着从人物内心出发的原则。

  “我始终觉得所有电影的基础都是讲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人物,而绝不是诸如功夫或者笑料之类其他,人物好不好直接关系电影的成败,其余才是锦上添花。这一次创作《叶问》,我和武术指导洪金宝大哥对动作设计做了很仔细的斟酌,绝对不是往常香港电影中打到爽为止的做法,那只会破坏了人物。叶问的打戏都带着他独特的内心色彩,是非常有层次的。比如对待那些邻人的骚扰,叶问出手时是带了游戏的诙谐态度,常常是再三退让后的信手拈来,一根鸡毛掸子给对方点小小的苦头也就足矣,但当叶问面对日本人对同胞手足的肆意辱虐,对国人尊严的欺凌践踏,他才打得酣畅淋漓痛快尽兴,把最过瘾的中国功夫展示给观众。”

  在叶伟信看来,文戏和武戏绝不是对立的两极,武打设计得细腻丰富同样可以用来塑造人物,故事也可以很有效果地帮助到武打场面,使其更加大快人心。

  “其实单纯的功夫本身带给观众的刺激和精彩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这次在《叶问》里,好多朋友都对我讲,那场以一挡十教训日本人的戏好过瘾,可我仔细想来,观众觉得打得精彩的根本原因也不全在于武打本身吧。当剧情发展到那个时刻,更多是在拳脚中宣泄了我们被压抑的情感,这才是功夫影片观影快感的根源。”

  《叶问》中没有惨烈夸张的血腥暴力,但是,在2008年岁末,有太多人记住了这部节制而文艺的功夫电影,甚至也记住了电影里那段唯一的旁白:“中国的武术是武装的力量,但更包含了儒家的思想,它关乎于仁,是推己及人,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更多关于 《叶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