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为忠
2001年创办的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如今遭遇瓶颈,尽管制片人万卫在回应“衰落”的传言时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没有下滑”,但是在观众的眼中,《百家讲坛》风光不再,恐怕这是不争的现实。
《百家讲坛》火了以后,在学术界既有想借《百家讲坛》出名发财的,也有以上《百家讲坛》为耻的。《百家讲坛》系列畅销书不再畅销,上《百家讲坛》的学者也失去了学术超女和学术超男的光彩。其实我倒以为,与前一个时候出现的超级火爆的现象相比,《百家讲坛》适度降温,是学术理性的回归,“传道授业解惑”需要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而不是娱乐圈的“追星”的氛围。
《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百家讲坛》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特色,在“不变中求变”。《百家讲坛》的不变就是“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定位不能轻易动摇” ;“变”就是增强互动性,根据节目组透露,他们现在也想出办法,让观众可以在《百家讲坛》的网站上提出问题,该期讲授结束后,以采访主讲人的方式提问和答复。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还指出:“我们传播的不是学术观点,面对最普通的观众,我们要做的是启蒙和普及。”既然如此,为了取悦观众,把一个作为普及和启蒙的节目过于娱乐化,将并不成熟的“一家之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贩卖”给“不到初中文化水平”的电视观众,失去专业性和严谨性,这就会起到文史知识的误导作用。有专家指出:《百家讲坛》没有关注文化和学术的传递,在选题上只关注学术的趣味性这一方面,以偏概全。比如王立群新解“凤求凰”,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预谋的劫财又劫色”。这种解读的视角,无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态。
对缺乏学术严谨的“一家之言”,观众早有意见,由于发生了阎崇年的“掌掴”等事件,为了防止这种过激行为,主办者不得不出动头戴钢盔的保安保卫这些学者,这不能不说是学术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一种悲哀。普及知识而不是取悦观众,这是《百家讲坛》应该具备的节目品质。○吴为忠(特约评论员)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