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贾樟柯为中国电影赢得尊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4日11:47  深圳商报

  1月13日,贾樟柯远赴美国,领取第3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外语片”奖。去年12月10日,当《三峡好人》力挫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墙壁之间》登上最佳外语片宝座的消息传到国内,老贾的拥趸们便击掌相庆了。不仅为这位第六代导演的奖杯陈列室内又多了一尊大奖而高兴,更为中国电影不断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喜悦。

  今年1月11日,由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学会主办的《电影评论》公布该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佳片。在2008年十大佳片(已发行影片)的获奖名单中,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名列第六。他的新片《二十四城记》荣获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第二名,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在习惯了不断听到贾樟柯的好消息之后,难免会产生一点麻木和虚幻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是因为贾樟柯的获奖记录和中国电影的整体情况是不协调的。2001年的《站台》成为贾樟柯进入北美市场的敲门砖在这之后的八年里,中国电影产生了两极分化,商业大片占领了大部分票房,文艺片的领地不见扩张反而有萎缩的迹象。在中国电影这片土地上,想给贾樟柯的作品寻找安放的位置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006年《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充满信心的贾樟柯选择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blog)》在同一档期放映,这一行为艺术般的“自杀”举动,清楚无误地摆明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单靠一拨精英知识分子的捧场,无法改变艺术片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二是现在进影院看电影的人,压根就不是贾樟柯电影的目标观众。自此之后,贾樟柯绝口不提国内电影档期和票房,转而专攻海外发行。贾樟柯的“出走”,成为中国电影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先锋。在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院线和观众支撑艺术片生存下去的时候,贾樟柯以开拓者的身份在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寻找出路。

  贾樟柯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改变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从用苦难和阴暗来迎合国外电影节评委的评奖口味,到奢华和空洞让中国电影愈加为国外观众看不懂,以往中国电影输出的文化形象大多是畸形的。贾樟柯在北美的成功,归结起来只有一条:他的电影关注了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他讲述的虽然是中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体现的人文视野却是世界性的。马丁·斯科塞斯曾这样评价贾樟柯的《小武》,“每一幕都是如此饱满、如此完美地在陈述故事与纪实之间取得平衡”,而类似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的影评人那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观点。

  为中国电影赢得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中国电影赢得尊重。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一个异类,贾樟柯的作品如同盛开在墙外的奇异花朵,绽放着独特之美。韩浩月(blog)(blog)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