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京来的一个小话剧团,在福田文化馆的小剧场里,凭着《一夜狂欢》、《满城全是金字塔》、《逃跑的新娘》、《剩女郎》四个剧目,连续上演22场,上座率很可观。四个演员,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观众并不计较,乐呵呵地看着戏,无人起哄。
这个剧组,导演、编剧、演员加上后台人员、临时雇用人员总共不过10人。基本上90分钟的话剧,情节和台词并不复杂,借助现场音乐以及某些舞台技巧,让小作品也有一点丰富的感觉。虽然不能说是包罗万象,但还是比较精彩;不一定淋漓尽致,但是基本到位,大体上能准确地触及问题,没有明显的漏洞。一些台词如“爱情就像便便,到来时想挡也挡不住”之类有点低俗,但也不至于引起观众的反感。这些小作品还是更多地借助一定的喜剧手段,让作品轻松愉快,轻松而真诚地谈论问题。不深刻、不高深,但是也不虚假、不装腔作势。
在话剧市场渐渐回暖的大环境下,小话剧是一些小艺术公司试探市场的理想手段。小作品操作相对容易,低成本,低风险。选择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直接挠中部分观众的痒处,或许就是这些作品得到市场接受的原因。
近几年来,就像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一样,戏院的观众毫无疑问也是越来越多。廉价文化消费、盗版消费、低层次文化消费已经不再具有所向披靡的杀伤力,风行一时的即时网络小说阅读也没有想像中那样要颠覆阅读的主流,没有更多的人能够借助网络或者无聊文学成为明星,幸运儿只是个别。
现在,话剧也有点慢慢变热的味道。现在的话剧,在题材上、操作上,都有很明显的这个时期的特点,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这也是流行文化普及带来的有利的一面。
话剧市场为什么渐暖?到底是因为有了观众才有话剧,还是因为有了话剧才有观众,这或许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但是既然有了一定的气候,那么能否成为风气,就是制作团体的问题了。深圳戏剧家协会去年的“听戏”活动颇有创意,但是感觉力度略小,作品也还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深圳近几年来的话剧制作来看,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剧本上。缺少好剧本,使得深圳的话剧事业进步有些缓慢。即使如此,深圳话剧还是引起一定的关注度。可想而知,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那将是另一番景象了。我觉得,如果深圳的文学工作者、爱好者,在小说泛滥成灾的今天,将注意力转到剧本的写作上,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工作在第一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有写作热情和能力的作者来说,更是个不错的途径。这个市场很大,一旦有好作品,其价值很快能得到体现。我跟一位看过《剩女郎》的深圳观众聊过,她说,深圳剩女郎的故事比这个话剧中的深刻多了,丰富多了。其实,深圳有很多好的素材,完全可以走上舞台。
当然,舞台作品还需要产出机制。对于个体来讲,最好的介入方式就是精心创作,好的创作可以推动机制的形成。所谓“好作品”未必是百年不遇之经典,也不需要总是沉重面对。自然、得体、时尚,像那些小剧场话剧一样,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相信深圳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可以用。深圳不缺少资金,也不缺乏优秀的表演人才,有了好的脚本创作,就能盘活这些资源。关万维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