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转播上的意外,曾吊足全国人民胃口的“山寨春晚()”大部分人没能看到。新华社特别发文,以《“山寨春晚”冲击波》为题,肯定了这台“山寨”晚会。(1月31日《扬子晚报》)
备受关注的“山寨春晚”最终没火起来,而是悄然收场。但是对于这场搅动牛年新春的大众娱乐方式,并没有被公众视作文化噱头,而是被赞誉为百姓嘉年华。这意味着,充满草根性的“山寨春晚”被公众认可。
这彰显了一种更为宽容和多元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央视春晚已经诞生20多年,由于其平台的精英性质,由于节目甄选的特殊性,公众对于春晚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在此情势下,人们对于春晚难免滋生审美疲劳和娱乐乏味。人们需要的,乃是一种更民间也更能体现草根性的“老百姓自己的春晚”,即所谓“我的春晚我做主”。这,就是“山寨春晚”应运而生的主因。
所以,“山寨春晚”看似是对传统春晚形式的模仿,实则是对春晚内涵的更新,体现的是大众娱乐精神。以“山寨春晚”的娱乐功能说,从主持人到1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普通百姓。3个多小时的演出分别由小品、歌舞表演、民间绝活等节目组成。如果说,传统春晚是满汉全席的大餐,让人不知如何下箸品尝,“山寨春晚”则是精挑细选的民间佳肴,让民众一次品尝个够。
虽然“山寨春晚”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掀起娱乐狂潮,但其“百姓嘉年华”的文化尝试却被公众认可。这说明,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山寨春晚”也许孱弱,但在多元化的现实语境下,其存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草根话语权得到彰显的标志。(西安晚报张敬伟)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