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乔志峰
在2009年春晚中主持人董卿(blog)将“有请马先生的儿子马东”错说成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季”。不过,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身为同行的毕福剑却力挺董卿:“口误说明她热爱相声了”。董卿以前对相声不是很感兴趣,后来逐步逐步在马季的艺术影响下,开始喜欢了,“这次她报错了,说明董卿思念马季的心情更重了,可能她只是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了。”毕福剑认为,这点小口误不足为奇,反之却恰恰能说明,真正的老艺术家是受到众人尊重的,“我一看到马东,也会自然地想到马季,希望网友不要拿这个做文章。”(2月1日《现代快报》)
董卿的低级口误,通过老毕的三寸不烂之舌一通忽悠,居然成了值得欣慰“大好事”,不仅发掘出无数“重大意义”来,还顺带拍了一溜儿马屁。不愧是央视名嘴,这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的嘴皮子功夫,确实不是浪得虚名。有这本事,老毕当主持人实在屈才,他应该调到机关单位或宣传部门去当“笔杆子”才能充分发挥特长嘛。闻听毕哥的高论,不知董卿美眉热泪盈眶否?有同行如此,纵口误,也幸福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持人不是神仙,出现口误并非不可原谅。可是,如果非要强词夺理,把失误说成是“热爱”和“尊重”的结果,并由此唱出“真正的老艺术家是受到众人尊重的”之类的高调来,就未免流入油腔滑调,非常人所能为也。
口误就是口误,失误了就是失误了。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或者是由于晚会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是由于现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临场发挥失常。任你有千万个理由,这终归是不应该的。为何却有人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要沾沾自喜大放厥词呢?假如说这是为了表现名嘴的“幽默”感,这样的所谓“幽默”简直如同余秋雨(blog)的“大师论”一样肉麻加无聊,不要也罢。
老毕不要说在下是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骨头,我写一段话,请你过目后谈谈感受:
有请毕福剑的儿子毕福剑——这样的“口误”,说明大家热爱主持事业了。大家以前对主持事业不是很感兴趣,后来逐步逐步在毕福剑的艺术影响下,开始喜欢了,“这次报错了,说明大家喜欢毕福剑的心情更重了,可能他们只是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了。”这点小口误不足为奇,反之却恰恰能说明,真正的老主持人是受到众人尊重的,“我一看到毕福剑的儿子,也会自然地想到毕福剑,希望网友不要拿这个做文章。”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