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闪回:牛年央视春晚()节目评选正热,在某传媒的调查中,本山偕老毕等演出的《不差钱》以77.2%的人气指数踞语言类节目的榜首,小沈阳( blog)更迅速蹿红,成为今年最大的“黑牛(马)”……
齐世明/文
一入牛年,说的是“牛”,触目也是牛,且竖起一片大拇哥,一片颂赞之声。世界本无绝对化,笔者在此不妨以牛为例,“反弹琵琶”。至于写到“牛活”,阅罢题目,细致的读者一定会以为是笔误或印(刷之)误——应该是:生活或活牛。非也,“天地”无错,人亦无错,题目就是:牛活。
首先解题,缘起笔者信手之剪——笔者在剪下某报副刊“生活”以作装订时,一剪剪去了“生”之末笔一“横”,于是,这“生活”副刊便成了“牛活”副刊。哑然失笑之际,又肃然有思:牛是怎样“活”的呢?尽管有鲁迅老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如椽之笔擎着,又有臧克家“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那精彩诗句担着,还有“老黄牛精神”、“拓荒牛气概”似可成为不衰的楷模,但细一琢磨,这“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都是在牛群中“脱颖而出”,加了褒奖性定语的,而相对于人类的整个牛族,其生活节奏就未免忒慢了,不是有“老牛破车”之喻么,其生活内容也未免忒单调了,那一日三餐只知吃草不求新的不是牛吗?那除了慢吞吞“踱”路以外就是趴那儿慢吞吞“倒嚼”的不也是牛吗?
尤其是比照刚刚谢幕之央视牛年春晚,这种“千‘日’(篇)一律”的牛活,就更有值得商榷之处——不,应该说是更改之处了。
此话怎讲?这几天网上提出的一个讨论话题颇引笔者关注:赵本山()是不是该走下央视春晚这个神坛了?实话实说,本山今年小品虽“不差钱”,却难免让不少观众有“廉颇老矣”之叹。
这,不该埋怨本山。想春晚自1983年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后,长年成为新春佳节一道不可或缺的“硬菜”(前两年又赶时髦说是“盛宴”)。但近年来,“硬菜”变软,“婉拒春晚”或“挑战春晚”开始流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晚旧貌无改、新意无出,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如本山伴黄晓娟1990年出演小品《相亲》以来,已连坐春晚19“庄”(仅1994年缺席)。即使他一眨眼就是一段戏,让人乐得捧腹,但宝刀岂能不老?神话岂存人间?明年是他的春晚20年了,难道还要他戴着歪檐帽,穿着蓝褂子,继续“忽悠”?再看黄宏、郭达、小宋……哪个不是从青春妙龄起始,至今一直在春晚舞台跨世纪征战?
古语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本山也不例外。不能像“牛活”,“千‘日’(篇)一律”。故此,笔者十分赞赏他今年力推小沈阳与毛毛(听歌),自己甘当绿叶之举,以为这是革新春新的榜样。喜爱新人,喜欢新事物是人之天性,办春晚也应该以“牛活”为忌,吐故纳新,演员破除“终身制”,让观众换换胃口。
春晚“不差钱”,但想办好就不可“千篇一律”。出演《不差钱》的小沈阳,近日“霸占”了各地媒体的封面,这样,他也遇到了“牛活”的问题。从古至今,有“骂杀”,亦有“捧杀”。被“杀”的主因,还是千天一面,“自毁长城”。“不差钱”的小沈阳,也不能天天重复自己呀。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