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日报:未来你还买CD唱片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9日13:16  北京日报

  宋柯说:“数字专辑兼顾了单曲消费模式的优势以及对歌手专辑情结的保留。这是数字音乐正规军化的一个标志,也是数字音乐必将取代传统唱片的一个标志。”

  本报记者 李红艳

  牛年伊始,来自移动无线音乐业务的一个举动,让人再次将目光投向数字音乐与传统唱片业这对欢喜冤家。据太合麦田音乐公司老总宋柯透露,移动2009年每季度将数字发行两张音乐专辑(太麦旗下音乐制作人张亚东作品辑《潜流》已经首发),即一年推出8张非实体唱片。此前,移动无线音乐版图上基本是各支单曲逐鹿拼杀。

  曾几何时,人们用“从专辑时代到单曲时代”来形容数字音乐为流行音乐产业带来的根本性变革之一。按营销学里的“捆绑销售”来说,商家会将热门商品与冷门商品搭配在一起销售,这存在一定风险。比如音乐消费者会对一张CD唱片里只有一两首主打歌好听而感觉不值,从而放弃购买,或转为购买盗版拼盘合辑。数字音乐的出现,让音乐脱离了CD这个载体而自由流通,人们可以直接下载自己中意的那一首歌,使音乐实现单曲销售。

  如果说,从专辑时代到单曲时代,是一种变革性的跨越,是一种质变;那么,从单曲时代到数字专辑时代,则是一种积累式的提升,是一种量变。说白了,“数字专辑”就是“数字单曲合辑”,音乐消费者仍然可以选择一张数字专辑中的某一首单曲进行下载。这种销售模式,本质上还是单曲销售,只不过更具规模罢了。

  不过,这种“单曲聚集”效应,也许仍将给迟暮的传统唱片业再添阴霾,或者说,又将是一次重创,因为它可能动摇很多人对“一张品质优良的专辑才是一个歌手实力与风格的体现”的坚持。要知道,这一点正是一些人对单曲时代嗤之以鼻的理由。“数字专辑兼顾了单曲消费模式的优势以及对歌手专辑情结的保留。”宋柯说,“这是数字音乐正规军化的一个标志,也是数字音乐必将取代传统唱片的一个标志。”

  从2003年顶着“彩铃”的娱乐帽子横空出世,到网络音乐风生水起,再到传统唱片歌手试水手机和互联网平台,以及如今跨越CD介质直接进入“数字王国”,方兴未艾的数字音乐一路高歌猛进,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流行音乐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据统计,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销售总额达36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测,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127亿元人民币。

  与数字音乐市场迅猛发展相对应的是,传统唱片市场则像肌无力的病人一样在日渐萎缩。“朴树《生如夏花》当年卖了100万张,刀郎《第一场雪》卖了400万张,如今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刀郎是中国唱片业最后的辉煌。”宋柯说,“其实,唱片业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从2000年开始,唱片销量每年以两位数递减。”

  如果把流行音乐产业比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那传统唱片业就像穿在他身上的一件衣服。一边是,这件衣服本身在不断缩水,另一边孩子经年累月在长高、长胖,于是,孩子的躯体越来越不适合这件衣服。作为“父母”的音乐(制作)公司,是伤感衣服的缩水,还是欣喜于孩子身体的成长呢?答案不言自明。“不能说数字音乐抢占了传统唱片业的市场,其实是拓展了整个市场空间。”就像如今的太麦公司,40%收入依赖数字音乐,是传统唱片的5倍。

  关于传统唱片与数字音乐,宋柯算了一笔账:如果1首歌在网上的无线下载量是10000万次,产生的收益将是2000万元人民币,如果唱片公司(此歌版权拥有方)与无线音乐平台五五分成,那么,他们各自将有1000万元装进口袋;再看一张收录10首歌的CD唱片,其版税是8元,每首歌的版税是0.8元。唱片公司要想赚到1000万元,就必须卖出去1200多万张唱片,这无异只是一个虚拟数字。

  “伴随数字音乐的不断发展,CD唱片将成为数字音乐的衍生产品,或者像黑胶唱片一样成为忠实消费者的收藏品。”宋柯毫不掩饰自己的“唱衰调”。他甚至推测,有一天,CD唱片也许将变身为当年“海飞丝”洗发水为促销而免费发放的小包装试用品一样,仅是音乐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而非真正的音乐产品。

  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