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为忠(特约评论员)
日前,《梅兰芳》作为唯一一部华语片竞逐本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齐如山的后人却对《梅兰芳》发难,因片中邱如白一角涉嫌歪曲糟蹋先祖,已用各种文字致函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强烈要求撤销《梅兰芳》参评资格。另外他们还保留在法律上追诉《梅兰芳》严重侵犯齐如山名誉权的权利。
金熊奖昨天揭晓,《梅兰芳》一无所获。齐家人是否善罢甘休?不得而知。但是,《梅兰芳》引出的人物传记片的话题却是不会结束的。
曾带着《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过金棕榈奖的光环,陈凯歌成为梅家钦定的《梅兰芳》导演。令人欣喜的是,《梅兰芳》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公映之前,因扮演青年福芝芳的阿娇陷身“艳照门”事件,而阿娇的戏份还是很重的,并且已全部拍完。为了不损害大师的形象,双方经过协商后,除了保留了青年福芝芳顶着红盖头嫁入梅家的一组镜头,其他的戏都删掉了,观众看不到阿娇的脸。阿娇的戏该不该删?此事也成为媒体上众说纷纭的新闻。
窃以为,齐家后代的发难与阿娇的戏被删折射出的是同一个性质的问题,这就是人物传记片如何艺术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齐如山的名字对许多不了解和不熟悉京剧史的人是非常陌生的,这位与张彭春一起共同辅佐梅兰芳的左右手,开辟了梅派艺术和京剧审美的新风,是功不可没的。后来去了台湾,1961年夏,梅兰芳因病逝世,齐如山从广播中听到消息后“不禁老泪纵横”。第二年,齐以87岁高龄病逝于台北。随着《梅兰芳》的开拍,齐如山的名字也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梅兰芳》中的邱如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集梅兰芳身边的众多人物于一身。
传记片也有真伪之分,除了人物的虚构,还有对真实人物的发挥,都属于传记片的艺术范畴。影片《梅兰芳》在艺术和真实之间“挣扎”,这也是拍摄人物传记片的最大难点。梅家人对于影片《梅兰芳》是满意的,为了宣传《梅兰芳》,梅葆玖予以大力支持。现在,齐家人却对《梅兰芳》不满意,认为影片中的邱如白有玷污齐如山之嫌,我们当然可以以艺术是可以虚构的这一艺术法则来解释,但是,为什么碰到阿娇这个“坎”,梅家人就迈不过去了呢?齐如山家人为何反感邱如白这个艺术形象,这是拍摄人物传记片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