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过后,我和北京许多市民一样,手机里接到一副对联,下联是:“除夕夜捧红小沈阳”。
其实,小沈阳在东三省早有影响了,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放大了这位年轻人的明星效应,也是不争的事实。
小沈阳“红”了,立马在舆论界遭遇了各种争论,比如这样“俗”的演员为什么能火起来?他还能红多久?自打他的师傅赵本山等一批东北喜剧演员有了全国知名度起,这类争论就存在,迄今20余年了。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赵本山、黄宏、潘长江等“东北系”喜剧演员这20多年来占尽荧屏风流,特别是成为央视春晚以及其他各类晚会的台柱,以至于有些网友抱怨央视是“东北电视台”或“北方电视台”。而其副产品则是,一些东北方言词汇通过小品的传播,成为大江南北男女老幼皆能意味的“通用语”。
东北喜剧演员,由小品而到电视剧,由东北一隅而走向全国,当然有其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这几点。
赵本山等东北喜剧演员确实占了东北话的便宜。作为中国北方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种,东北话在全国范围内是最没有理解障碍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从四野将士南下,到东北大企业搬迁到“三线”,到沿海特区设立时东北干部被大批调往,再到东北打工者入关走向全国各地,东北人是最没有与其他人交流困难的一群人。这与东北的开发与东北方言形成较晚大有关系。形成越晚的方言,越通晓易懂,这几乎是一种语言学规律。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其语言占尽通行性的优势,这也是东北小品、北京相声以及北方的评书能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原因。而电视,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现代传播方式,为这种影响推波助澜。
一个国家电视台,转播某种地方表演艺术时,当然会考虑其被观众接受、理解的广度,东北的喜剧小品是首选。
东北话容易懂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无论“二人转”还是东北小品,或是东北乡村电视剧,如《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等,极具“草根性”,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群众基础好”。许多流行的表演艺术品种都来自底层,后来才从江湖走向庙堂。一种表演艺术一旦被圈养在庙堂,便是其丧失生命力之日。东北小品、电视剧和其母体艺术形式“二人转”,常被人诟病为“俗气”、“土气”,这正是其具有强大传播效果的重要元素。成功的东北小品或电视剧,尽管用东北话演绎,但里面的人物实在太“中国”了。赵本山等人饰演的小人物,善良而有些狡黠,爱占点小便宜,爱面子,坚韧乐观,他们善于自嘲,善于用最“土”的方式去应对。从这些小人物身上,多数国人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前生今世。观剧即观己,艺术有感染力往往是因为其能引起广泛共鸣。
赵本山等东北喜剧演员20年不衰的原因,还和他们的经营模式和人才选拔模式有关。
如本山影视基地和刘老根大舞台,所表演的内容“土”,但在市场运作、人才选拔方面非常现代。反观全国各地,许多原先有影响的表演艺术,迅速衰落下去的原因是人才青黄不接,资金上难以为继。
所以,不要问小沈阳还能“红”多久,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即使他昙花一现,还会有更多的“小沈阳”涌现出来,走出东北。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