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狼烟》:我们别无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17:53  都市文化报

  中国电视剧每年生产上万部,在电视台播出的却只有30%左右,电视剧的生杀大权,除了人为因素外,衡量标准就是收视率。有人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有人说,收视率有总比没有好。但有一条,我们不能忘记影视的社会责任

  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驻地就在南京的紫金山脚下,这里山脉逶迤,华盖蔽日,但接受拍摄《狼烟》电视连续剧任务时,两位编剧王维和嵇道青均坦言:“以往身心感到疲倦时,看看大院里的绿树红花,总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调适,只是那些日子,我们居然苦闷到闻不着花香、辨不清鸟啼。”

  压力固然与以艺术形式表达“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样重大主题有关,但更让他们担忧的是这样的题材会不会被市场接受?毕竟现在荧屏上是娱乐当道,人们也乐于娱乐消遣。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前线文工团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先后创作出500余部集电视剧,其中有二十多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获得过包括“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金星奖”在内的所有国家级最高奖项。其创作实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早已跻身为全军影视创作机构的业界老大。

  然而,在这些荣誉表象的背后所隐藏的无奈与苦恼,圈外人甚至业内同行们却难以体会到。前线文工团在电视剧生产方面的创作经费,均靠市场化运作筹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逐渐成熟,明星的身价也在水涨船高,如果一部投资千万元的电视剧,明星的稿酬至少要占到投资的六七成,地方上的影视机构可以不受拘束地去适应市场规律,可以按照投资与回报的市场关系,拍摄商业气息显著的作品。但前线是部队文艺团体,在创作中必须坚持为部队服务、为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双重原则。业界名人尤小刚曾就此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党要拍戏党给钱,我要拍戏我找钱。”

  数易其稿,剧本终于成形了。经过反复推敲,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剧本定名为《狼烟》。

  《狼烟》剧本很快被送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局,总部领导在组织军地各方面专家审读后一致认为“《狼烟》是一部忧国忧民的优秀作品”,希望尽快投入拍摄制作。

  优秀的作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投资者的青睐呢?前线文工团政委黄继胜大校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当时,我们心里确实没有底,因为主旋律的电视剧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绝非个别情况。”

  2007年前线文工团集中了最主要的创作力量,将红色经典《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电视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曾经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关爱,在全国产生着影响几代人的艺术力量。所以他们认为这部精心改编的经典之作,一定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继续发挥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了给这部作品提前造势,他们在上海召开过一个座谈会,邀请了包括原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在内的一批理论家出席,也邀请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家和地方媒体参加。座谈会上,龚部长表示,自己愿意不领一分钱报酬为《霓虹灯下的哨兵》当义务宣传员,演员孙海英也认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把现在播出的“妖魔鬼怪”让位给能够校正中华民族精神方向的优秀作品。但现实情况又怎样呢?《霓》剧播出后,社会反响虽然不错,但电视台的收视率却并不是那么理想。

  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电视中心主任、《DA师》和《狼烟》的执行制片人蔡传道对此更是有话要说:“现在电视剧的艺术质量和收视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畸形的怪胎。崔永元是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个公开承认患有忧郁症的,这个头脑清醒的病人,多次在公开场合针对中国当下电视剧的现状发表过观点,并称电视剧的收视率是中国电视剧步入歧途的万恶之源。”

  曾经出品过《家有儿女》等多部电视剧的天地人公司的一位长期研究收视率的老总认为,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统计,主要来自尼尔森和索福瑞两家营利性调查机构,这两家调查机构的统计表明,绝大多数的哈韩哈日或者言情苦情电视剧,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能够得到很好的收视效果,而思想含量丰富和艺术质量严谨的电视作品,则不大受观众追棒。

  这种调查表面上看似公平公正的,但我们只要冷静地稍加分析,其中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一般在晚上7点至9点,这个时间段里,我们的社会主流人群通常不会有闲暇去看什么电视剧的,就连中学生们的作业也还没做完,绝大多数看电视剧的人,都是那些退休的老头老太。

  然而,就是这些观众,决定了黄金时段电视的收视率。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电视台也早已受到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左右,收视率高广告效益自然就好,广告效益好电视台员工的收入自然就能增加。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这个理论现在又在意识形态领域得以验证,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无法判断由西方资本控制的电视调查机构是否存在另外的企图,但现实情况不得不让良心尚存的艺术家感到担忧,投资需要回报,回报必须依靠收视率,收视率要想得到保证,艺术家的良心就必须屈服甚至自甘堕落,而堕落后创作出来的电视产品,又继续扭曲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

  在由本报承办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座谈会上,就有一位北京媒体的记者问,剧组里有绯闻吗?没有?没有这个会开得有什么意思?我们就《狼烟》的播出情况采访过很多人,有人就不屑地反问,国防?国防关我什么事?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就忧虑地表示,中国目前电视剧的市场其实就掌握在那二三十个电视台采购中心主任的手上,他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其实就影响着十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有的主任就明确表示,凡是自己喜欢的作品一律不买,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尽可掏钱买下。他们不是分不清优劣,而是被收视率牵着鼻子。

  《士兵突击》社会反响非同寻常,但情况怎么样呢?典型的叫好不叫座,首轮播出时有相当一部分电视台硬是没有买,为什么?讲白了无非担心收视率嘛!

  娱乐之外还有责任

  2006年秋,《狼烟》剧组开始组建,国内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演员也先后进入导演及制片人的视线,很快,剧组签下了杜雨露、侯勇、巫刚、陶慧敏、张秋歌、巍子、殷桃等一批很受观众喜爱的演员。与此同时,拍摄过程中需要动用的部队及装备,也在战区首长们的协调下得以落实。总制片人兼编剧嵇道青大校在向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汇报《狼烟》剧组筹备进展情况时,朱司令本着中华民族大局观,建议《狼烟》剧组可以考虑包括台湾和香港的演员加盟,因为宝岛台湾和港澳特区同样是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嵇道青在电视剧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对业界行情可谓了如指掌。最近几年国内一线明星的片酬在大幅提升,港台地区有影响力的艺人要价更是节节攀高,《狼烟》是一部三四十集的大戏,如果邀请港台艺人加盟,这笔钱又从何而来?

  怀着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心情,嵇道青安排执行制片人、编剧王维给香港影帝罗嘉良打了一个电话,并将剧本发到对方的信箱。罗嘉良非常明确地表示:“能够受到《狼烟》剧组的邀请非常荣幸,作为一个香港艺员,能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一点贡献非常荣耀,至于片酬和待遇一律不讲任何条件。因为我从小生长在香港,对殖民地的感受特别深刻。”

  罗嘉良的态度令剧组主创者们十分感动,随后他们又向台湾艺人伊能静、香港艺人陈慧珊发出了邀请。结果伊能静和陈慧珊也明确表示,愿意不计任何报酬加盟《狼烟》剧组。

  尽管江苏广电总台辖属的天地纵横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已对《狼烟》做了先期投入,但资金总量依然有相当大的缺口,为了确保如期开机拍摄,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柳江南、前线文工团政委黄继胜等人,带着剧本拜访了浙江金洲管道集团。金洲管道集团是一家跻身中国500强民营企业,董事长俞锦方年轻时当过兵,因此对部队及国防事业始终保持着一种特别的感情,长期以来,这家企业与驻地部队的关系可以用鱼水情深来比喻。

  俞锦方亲自出面接待,彼此间的谈话时间不到5分钟,主人在得知《狼烟》是一部反映国防事业重大题材的电视作品后,立即毫不犹豫地表示:“剧组需要多少资金投入,全部由金洲集团承担。”

  黄继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异常感慨地告诉本报记者:“我这些年和很多的投资方打过交道,谈判也总是一波三折。而金洲集团的俞锦方董事长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深度考虑,不计任何回报,不考虑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短短几分钟里就做出了上千万元的投资决策,这样的忧国之心和强国之情,确实令人由衷地敬佩。”

  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拍摄和后期的精良制作,《狼烟》终于完成了,在与多家电视台接触中,却遭到冷落。《狼烟》在顺利通过解放军总政部的审查后,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麻烦。由于电视台的审片者对我国预备役部队的现状一无所知,居然认为地方领导怎么可能穿军装?怎么可能被授衔?又怎么可能参与作战指挥?有的审片者还提醒主创人员,人民解放军才是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狼烟》把军民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岂不是胡编乱造吗?

  信息反馈到剧组,主创人员的内心顿然涌起一种愤懑,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创作的这部电视作品,正是恪守战争与和平历来相互共存、富国与强军历来为民族立身之本、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相互依存的原则。出品人、前线文工团团长应志琪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国家创办了电视台,但个别电视台却忘掉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承受屈辱,但我们绝不会屈服,因为军人的责任是至高无上的。”

  《狼烟》在被冷冻一年多后,终于引起华东五省一市的主要领导们共同关注。各地党政首脑们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明确表示愿意首播这部于国于民都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电视剧。最后,经过认真协商,江苏卫视、江西卫视、福建东南卫视、浙江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达成协定,于2009年2月2日起联合陆续上星播出《狼烟》。

  华东地区六家卫视联合播出一部电视剧,《狼烟》无疑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狼烟》是幸运的,《狼烟》是警醒的,《狼烟》更是会随时燃烧而起的。本报记者  胡存廉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