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当前媒体的报道看,艺考热还未彻底降温。高得吓人的淘汰率非但没有使考生们望而却步,反而激发了他们加大报名力度的热情。不少考生都1人报考了多所高校,期望东方不亮西方亮。最雷人的当属一位17岁的女生,竟一下子报了60多所高校,二三月几乎每天都穿梭在祖国各地赶考。
“2月8日,中国传媒大学武汉考点初试;9日,华侨大学长沙考点面试;10日,中国传媒大学管弦乐队北京考点面试;11日集美大学长沙考点面试;12日,中国传媒大学武汉考点复试;13日、14日,厦门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面试……”看着媒体披露的这个日程表,真让人心疼、心碎。是谁,把一个个花季少男少女们逼到了如此境地?
抱着“多报一所学校也许机会就多一次”的想法,这个女孩一气报了60所高校。由于各校考试时间安排有交叉重叠,再加上往返奔波,最多只能应考20所高校。女孩感叹,“要是有双翅膀就好了”。我却担心,即便有双翅膀,恐怕也很难应付如此漫长而又艰辛的艺考之旅!
为了叩开艺术类高校的大门,这个女生和家长可谓含辛茹苦。小学六年级前学了8年舞蹈,改吹双簧管是因冷门乐器竞争力小些;为提高命中率,本可报考播音主持表演专业却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录音艺术专业。为了学艺术,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节衣缩食花费达20万元。6年中买了两只双簧管,国产的7000元、德国进口的4万多元。报考一所学校少则200元,加上复试和路费、住宿,仅考试费用就要2万元。这笔账算的人更加心悸、心酸。为了实现艺术梦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值得吗?
这个女生只是众多艺考生中的一个代表。哪个艺考生走过的路,不是大把大把银子铺成的?哪个艺考生的背后,不是被重负压弯了腰的家长?问题是,愈演愈烈的艺考大戏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笑到最后?花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大劲儿,吃了那么多苦,在没有考试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结果: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都会被无情的淘汰。在这场比赛规则注定只有极小比例获胜者的角逐中,败走麦城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命运。
具体到报考这么多所高校是否合适,答案似乎很简单。尽管出此下策实属无奈,但疲于奔命的结果,恐怕不会很理想。投入和产出比不划算不说,把工夫都浪费在路上了,考试时能够正常发挥吗?两个月的时间都用来应付专业考试,即便是过了关,接下来的文化课考试也会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万一孩子、家长累出点儿毛病来,就更不值当了。
我考虑更多的是,不断升温的千军万马过艺考独木桥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现象该继续延续还是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对于如此惨烈的拼杀搏斗、竞争角逐,事不关己?当个看客?火上浇油?还是为化解矛盾做点儿什么?
首先,需要降温的是媒体艺考热。当前,不少媒体对艺考的报道不但量大,而且极尽渲染之能事,缺乏负责任的、理性的引导,容易使受众误以为只要参加艺考都有“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可能;其次,需要降温的还有那些艺术类院校。毋庸置疑,报考的人越多,校方挑选的余地越大,还可收取数额可观的报名费。但这是需要众多的考生和家长付出代价的啊。在招生宣传中应该实事求是,引导考生和家长理性地对待艺考,正确地分析和判断自身的条件。一些相同、相似专业,尽量实行联考,以减轻考生负担。
在现有环境下,起重要作用的是考生家长。不能听别人忽悠,也别光看别人的光鲜。要相信的真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艺术;学艺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艺考不是走进大学校门的捷径;考上艺术类大学之后,不等于就是明星大腕。
有时会在一些宾馆、酒店的大堂里,看到孤独地、默默地弹着钢琴的人。听着那动人的音乐时,总有一种想告诉大家的冲动: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之路却是异常艰辛的。踏上艺考之路时需谨记:风险颇多,务必审慎。铁铮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