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可疑的奥斯卡 聪明的奥斯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11:37  北京日报

  ■金 燕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购买转播版权,一年一度的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越来越像是一场超大规模的国际春晚,同时也是电影票房高升的机遇。所以,奥斯卡争夺战总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狼烟四起,从投票季开始的请客吃饭拉关系等各种公关手段也是司空见惯。但是,奥斯卡的口味却总是难以琢磨,比如充满人道主义的《拯救大兵瑞恩》输给华丽的爱情剧《莎翁情史》(1999年第71届奥斯卡)、沉重深邃的犹太《钢琴师》输给唱歌跳舞的《芝加哥》(2003年第75届奥斯卡)这样的结局,总是让人跌破眼镜。又如2007年第79届奥斯卡,反映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通天塔》居然败给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山寨版《无间道》,就只能让观众苦笑:这是一个给劳模的年终安慰奖!

  今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与以往一样题材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在评奖过程中呼声最高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本杰明·巴顿奇事》(另译《返老还童》),但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两部影片使得被奉为权威的奥斯卡变得愈发令人怀疑。

  可疑的人文态度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业内业外高度一致地给予好评,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抱着期望看过这部影片,我十分不解:为什么这样一部手法笨拙、故事虚假、情感做作的影片会获得这么高的声誉?

  从技术层面上讲,本片的叙事结构并不新巧,用闪回带出印度青年贫民窟成长经历的处理方式是电影里司空见惯的手段;而一问一闪回的剪辑处理,使得影片缺乏有弹性的节奏,看似花哨,但是节奏单调,因而观影过程并没有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影片的节奏感把握得这样差,导演要么是在偷懒,要么才情有限(可是,这是拍过《猜火车》的丹尼·博伊尔呀!)

  这种形式上的做作和笨拙可以暂且忽略——如果影片所展现的内容足够真诚和令人震撼的话。可以说,影片前半段有些部分还是惊心动魄的,比如发生于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中的宗族冲突和丐帮内幕,但是后半段却渐渐走了味儿,最终沦为“最后一分钟营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好莱坞常规爱情加惊险大片。类似的情节如果放在007系列里,大家就会觉得好看过瘾,但是这些俗套好莱坞情节安在贫民窟真实生活的后面,前半部分故事的真实性和导演的人文态度都统统变得可疑起来。通观全片,有一种真诚被戏弄的感觉——原来,编导并没有真的想去触摸社会的底层,而只是想把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苦难和伤疤——这种发达国家已经很难见到的刺激场景拿来用用,包装包装,贩卖贩卖,通过满足人们的猎奇心和同情心赚赚票房而已。如此而已!是观众自作多情地误会了。

  近年来,以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现状为背景或题材的好莱坞影片越来越多。南非、中东、东南亚等等落后地区都在好莱坞的涉猎范围内。把主流视线之外的贫困和苦难加以呈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不管他的动机如何。拍得好,就会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好作品;拍不好,就会露出轻佻虚伪的大尾巴——关怀和同情,因俯视的姿态而变得廉价。

  失却了纯真的大片

  获13项提名的《本杰明·巴顿奇事》本是一个构思很巧妙的爱情童话,可惜的是,导演的野心太大,想承载的东西太多,努着劲儿地要把一个爱情童话拍成海纳百川的史诗片,最终反倒致使影片面目不清。因此我们没有看到“时间、生命与真爱的不朽经典”,而只看到了“拖沓冗长、不知所云”。可以说,导演用珠光宝气损害了童话原本应有的纯真。

  出彩的似乎只有老小人的特技了,可是,这是技术活儿,似乎只能归功于3D技术的发展,所以,没什么值得拿出来吹嘘的。而且,如果只能靠这种魔术把戏来挑逗观众的观影欲望的话,那天才的大卫·芬奇就只能沦为杂耍演员了。影片中两位大牌演员出演角色的年龄跨度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卖点,表演和化妆术都令人期待。可惜,老帅哥布拉德·皮特只有演到他本人真实年龄段的时候,一切才变得自然。至于化妆,出走后再回来的皮特,为了表现其年少,居然在中年布拉德脸上画了两个红脸蛋,让人看了好生替他难为情。即便特技、化妆都做得完美无缺,这些依然是一个影片的装饰品,现在,要沦落到把这些原本是装饰品的材料当成招牌,对于一个影片来说,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更何况,影片的导演是拍出过《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

  《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语义不清充分暴露了编导的急功近利。这不仅是好莱坞特有的毛病,也是很多“大片”导演的通病——什么元素都想要,什么思想都想展现,结果常常是用一堆绫罗绸缎遮掩了灵魂,最后让人感觉面目全非。简单点,纯粹点,把心思沉下来专心地去讲一个一个小故事大故事,似乎比这样劳民伤财的好大喜功更容易创造出隽永的作品。

  相比之下,《朗读者》要纯粹好多,一个少年难忘的冲动初恋,一个令人觉得合情合理的悲凉结局。几十年政治与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一笔带过,把笔墨着重放在了“朗读”本身,借贯穿男女主人公大半生的“朗读”表现了爱情与怜悯。录音版本的朗读里有怀恋、有同情,有令人生存下去的温暖,但最终也有激情消退的悲凉与无奈,这是女主角难以接受的赤裸的现实。虽然没有童话般的大团圆结局,但却因为故事发展更加接近人性而不失温暖。一个离奇的故事,却因为人性的自然流露而浑然天成。

  高明的“主旋律”

  《米尔克》和《对话尼克松》都是重现真实历史的影片,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在人,后者在事。《米尔克》是传记片,生动再现了美国史上第一个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议员的后半生,凌乱但是细腻,有着纪录片的真实质感。《对话尼克松》则再现了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的一次决定性的著名电视访谈,影片节奏紧凑剪辑流畅,一个固定场景的对话占影片三分之二时间的电影,居然能拍得风生水起,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紧张感,不得不令人叹服导演的驾驭功力。当然,老尼克松的扮演者弗兰克·朗格拉的传神演绎功不可没。这部片子的形式和题材让人想起精彩绝伦的《刺杀肯尼迪》。两部影片都依托于史实中的政治事件,都把镜头直接对准国家的执政系统,不留情面地将真相予以揭示和批判。《对话尼克松》中,娱乐、收视率与新闻良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这部片子本身不也完美地实现了娱乐和“文以载道”的双重功效吗?批判、反思及警示,在娱乐中完成,这似乎只有好莱坞可以做到。

  对当代史实的挖掘和再现,是好莱坞的长项,他们敢触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勇气,应该与文化开放度有关,于是能够创造一种更高明的主旋律。

  五部提名影片,或魔幻或猎奇或史实,却没有一部是反映美国当下现实生活的作品。倒是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摔角手》,虽然人物关系简单,却切切实实地反映了摔角王光环背后的孤独凄凉的真实生活,同时揭露了那些看起来惊心动魄的摔跤比赛的表演内幕,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看这部影片,不禁想到历届拳王,那一个又一个不败的神话,又有多少是真材实料的呢?那些让人惊呼尖叫的血腥暴力又有多少是彩排好了的表演呢?!精彩的不仅仅是表演。影片注重每一个细节,有一种粗犷的细腻,摔角手家居中随处可见的色情图片都昭示着万众欢呼背后的孤独与寂寥。似乎,这个电影的名字更应该叫做《老无所依》。

  其实,提名最佳影片的不一定是最经受得住考验的,没有获最佳影片提名的也有可能是传世之作,比如去年的最佳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玫瑰人生》。而获最佳影片大奖的也不一定是当年最好的,最好的,一定是过了许多年还想翻回头一看再看的,比如连最佳影片提名都不曾获得过的《费城》和《骇客帝国》。对于观众来说,大奖揭晓只是一个有趣的娱乐过程,所以,结果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奥斯卡。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