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尘埃落定。奥斯卡近两年的日子颇不太平,去年美国编剧工会大罢工为好莱坞的年度盛典蒙上了一层阴影,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迫使奥斯卡活动预算大幅缩水。然而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新世纪以来,世界电影多元共生的态势越来越显现,尽管好莱坞依然在产业链中占据垄断地位,却难以逆转其全球市场占有率自2001年近50%的制高点一路缓慢下滑的事实。此外,奥斯卡颁奖典礼也面临电视观众人数下降和老龄化等问题。耄耋之年的奥斯卡如何在把持“商业+艺术”中庸信条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容纳一些新生的力量、新鲜的面孔、新颖的故事与新奇的影像?以本届奥斯卡颁奖结果为基础,我们不妨稍做回溯,或许可以发现奥斯卡提名与评奖环节一些意味深长的“背身戏”。
独立制作与商业电影密切接触
本届奥斯卡提名大赛中,大卫·芬奇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以13项提名领跑,丹尼·博伊尔携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10项提名紧随其后,加斯·范·桑特的《米尔克》也不甘寂寞,获得8项提名。大卫·芬奇一向被学院派视为另类,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以经典独立电影《猜火车》暴得大名,加斯·范·桑特同样出身独立导演阵营。三人在一夜之间席卷了半数小金人,奥斯卡近年对独立电影的美学青睐与大力扶持,这种印象在本届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放大。
事实上,独立电影导演投身主流商业片,小众美学升温大众票房,已经成为近年好莱坞影业整合过程中的流行趋势。当“巨片”理念面临高额投资风险,剧作原创力下滑,镜头语言落入俗套,各大片商相继打破成见,出手并购一些独立电影公司,“收编”知名独立导演,借助他们的创意与灵感为日渐僵化的电影工业带来新鲜的活力。与此同时,奥斯卡评委一度婉拒独立导演的疏离姿态也在慢慢发生转向。作为美国独立制片的旗帜性人物,科恩兄弟仅在1997年凭《冰血暴》获得一个奥斯卡安慰奖,11年之后全面“转正”,《老无所依》在第80届奥斯卡成为最大赢家。再联想到此前李安与马丁·斯科塞斯先后获奖,伍迪·艾伦获得提名,这些东海岸的“纽约客”一路西行,跻身西海岸好莱坞大本营,成功登堂入室。当然,独立导演投身好莱坞怀抱后,也会向片商与市场妥协。《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人生传奇故事几乎就是为奥斯卡量身定做,但浪漫唯美的历史风情叙事却与大卫·芬奇的经典风格大相径庭。综上所述,独立电影与主流商业片之间的隔阂渐渐消融,美国本土“东方”与“西方”两大电影势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夜选择了携手取暖,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经典合作样式。
西方资本关注东方故事
按照极为复杂繁琐的投票程序与计票规则,理论上讲只要一部影片获得5810名评委手中超过20%的选票,就极有可能赢得奥斯卡奖,因此《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拔得头筹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运气在内。根据以往经验,影片一旦获得提名,奖项揭晓之前在美国本土票房将会持续热卖,除此之外还会有录像带、DVD等长线市场带来的滚滚财源。各家片商围绕奥斯卡竞显神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大搞公关;为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绞尽脑汁选择档期。如此大费周章,根本目的无外乎巨额的市场回报。
然而,“奥斯卡定律”在今年美国本土市场似乎失效了。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5部作品,除了像《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和《米尔克》这类几乎完全依靠奥斯卡提升票房的历史传记片有所起色外,《本杰明·巴顿奇事》与《生死朗读》的增收幅度远不如想像中那么乐观。投资成本1500万美元的小制作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目前获利4倍,其中半数票房来自早前金球奖的“大满贯”广告效应。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观众不愿意接受正襟危坐的电影政治教育,更喜欢看喜剧片以排解内心的苦闷,这诚然是奥斯卡效应衰退的一个原因,同时也对好莱坞在故事创意、主题国际性、分众市场和跨国合作等领域提出新的命题,藉此拓展海外市场。
作为好莱坞的指挥棒,近几届奥斯卡从固步自封中脱身而出,亦不回避与其他知名国际电影节奖项的“撞车”,在评奖过程中表现出更加开放与多元的年轻姿态。在此背景下,东方故事进入了好莱坞的投资视野。《卧虎藏龙》在73届奥斯卡盛典掀起中国风,自此国人对小金人的想像不再仅限于最佳外语片。5年后《艺伎回忆录》入围多项提名,及至《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为本届最大的赢家,奥斯卡评奖的游戏格局也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当然上述影片都带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甚至有些故事是将美国梦重新包装上市。不可否认,好莱坞资本热切关注东方故事,开启了双方跨文化合作之门;就像刚刚散席的奥斯卡晚宴,其主题是“西方遇见东方”,东方的“贫民”此次在西方大放异彩,对于非好莱坞影片借助奥斯卡进军全球电影市场,对于好莱坞本身的多元化格局而言,都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聂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副教授)/文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