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大赢家《贫民富翁》,和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两部孕育着“亚洲”和“救经济”元素的影片,同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奖应该不是巧合。以相对写实的笔触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挣扎的“边缘性”作品,正逐渐增加观众的“好感度”。
文/梁良
一如众人预期,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尘埃落定了。事前得奖呼声最高的边缘小制作《贫民富翁》(又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全片制作预算仅1300万美元),囊括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8项金像奖,将原来获13项提名的好莱坞主流大片《返老还童》(全片预算高达1.5亿美元)直杀得狼狈不堪,仅尴尬地捡到最佳化妆和最佳视觉效果2项技术奖当作安慰。
东方的宝莱坞借助昔日宗主国英国的力量压倒了西方的好莱坞,在象征美国电影最高成就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正式从边缘变成了主流。
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吗?到底这个现象反映出什么更深层的意义?
亚洲电影彰显魅力
先不急着填答案,来看看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情况。在这个项目上,原先被预测的大热门是法国片《课堂》和以色列动画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在今天西方的艺术电影光谱上,前者的提名属于“学术正确”,而后者则属于“政治正确”,至于日本片《入殓师》,获得提名已属意外,从没有听人提起过它有可能夺标。
因为在主流电影论述中,近年的日本影片在艺术上简直属于“边缘的边缘”,他们近年来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数量还远远不如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
其实,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一直在默默努力,他们在过去“消失的十年”(此处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经济低潮)中并没有灰心丧志,而是更清楚了自己的文化竞争优势所在,埋头苦干,片子越拍越好,在国内电影市场不但在商业上压倒了好莱坞,重新夺回主导权,而且也保持住了影片的“民族特色”。因此这一次才能够派出日本国内的“十项全能选手”《入殓师》(在第3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又称日本的“奥斯卡”中,本片甫获10项大奖),最终凭实力和机遇发挥出“把边缘变成主流”的力量。
上述两部孕育着“亚洲”和“救经济”元素的影片,同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奖应该不是巧合。美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在潜意识中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海啸席卷西方的大潮流下,心中最在乎的一些具体的价值观。他们手上的奥斯卡选票将这种“集体意识”表现了出来。
“亚洲”一向是西方人眼中的“经济边缘”和“艺术边缘”,可这次亚洲所受到的金融冲击相对于欧美小很多,而亚洲电影在艺术和技术上的独特魅力,也因为找到了适合的题材而得以彰显。
金融海啸影响:从形式到心理
事实上,从今年整个颁奖典礼的规模、场景设计、以至主持人的谈论话题来观察,金融海啸对当前好莱坞的打击显而易见。在典礼举行前先热身的星光大道,明显规模缩减了很多。由于赞助商不好找,大会不惜透过明星访问环节露骨地为时装设计师和珠宝品牌打广告,这种迂尊降贵拉下身段的做法在过去是很少看到的。而大明星们的服装配饰也大走“低调奢华风”,摆出“一起共体时艰”的姿态,免得激怒了经济状况低迷的电影消费者。
柯达剧院的整个舞台设计和座位设计也力避豪华铺张,观众的座席跟颁奖舞台的距离只有数步之遥,给人感觉——美国电影界的幕前幕后精英们不是盛装前来观赏一场豪华的“颁奖舞台秀”,而是同业之间的专业交流和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