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为忠(特约评论员)
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注重思想内涵。”此番言论立即遭到许多网民的抨击。
作为一个著名的黄梅戏演员,又身居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领导职位,以自己的艺术喜好给赵氏小品戴上了“不注重思想内涵”的帽子,而把自己从事的黄梅戏说成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并表示: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庸俗化,从事黄梅戏艺术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想,但是,如果把一己之好,作为一种观点表达,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这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态度,也违反了最起码的戏曲认知常识。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等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后来形成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又吸收青阳腔、徽剧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更以严凤英为代表,创作了《天仙配》等流传甚广的剧目。东北“二人转”至今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是在当地民歌、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莲花落等形成的。“二人转”以二人表演,最初演员均为男性,化妆成一旦一丑,现均为一男一女,作简单化妆,表演上讲究“唱、说、扮、舞、绝”,小沈阳在《不差钱》中的模仿秀就是一绝。从艺术的本体而言,黄梅戏与由“二人转”艺术演变而来的赵氏小品,都是根扎于民间的通俗艺术。我们并不抹杀韩再芬在黄梅戏艺术中追求脱俗的实践和探索,并创造出像《徽州女人》这样的好戏,但是,这并不能改变黄梅戏与“二人转”一样与身俱来的民间性艺术的特质。
“雅”来自《诗经》中的“风、雅、颂”,其中的“雅”谓西周朝庭上的乐歌,分大雅与小雅,共有一百余篇,所以也有了把“雅”艺术比喻为“庙堂”艺术,在赵本山推动“绿色二人转”艺术至今,“赵氏小品”雅俗共赏,俗艺术登上了央视的艺术殿堂,成为春晚的一个文化符号。
所谓思想内涵并不是深不可测,令人望而生畏,而是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生活需要快乐文化,寓教于乐,即结果必须要“乐”,没有审美的快乐何谈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发表这样的观点,是令人失望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对戏剧各剧种知识的应有的了解,以及对高雅、通俗艺术定位的准确把握,在这方面倒是需要好好补补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