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 北
趁着国学热的大潮,历史人物传记片逐渐成为众多导演和影视公司下手的好材料。有去年陈凯歌的《梅兰芳》打底,2009年一开春,传记电影、电视剧纷纷上马,那些远去的历史人物,也走上影视胶片,成为人们把玩的对象。
没想到片子还没拍出来,批评就上来了,尤其是对电影《孔子》和电视剧《黄炎培》。不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演员问题,比如周润发扮演孔子好不好,张铁林演黄炎培合不合适,比如黄炎培先生的后人就对张铁林担任主演很不满意。
去年梅兰芳先生的后人也不同意阿娇出演青年福芝芳,影片拍完了也要剪。家属们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可比较令人头痛的是家属们往往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演员和历史人物本身相叠加、做比较,有时候难免失之偏颇。
不过,因为传记片的特殊性,投资方和导演也应该端正态度。票房固然重要,可忠于人物更重要。历史人物没有的一些三角四角的桃色关系,后人不能因为它有看点就硬加上去。比如电影《孔子》,从演员表上看,疑似是要把卫灵公的妃子作为他的绯闻女主角,这样的“虚构”需要慎重处理。在选取历史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艺术重构,但重构不等于篡改。
再一个就是如何展现历史人物精神风貌的问题。由于影视剧本身的限制,对历史人物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影像来进行。电视剧的篇幅较长,还可以比较从容地展现人物,而电影就只能通过跨年代的片段式故事来表现人物,对于深层次的思想是比较难表达的。因此,观众也没必要吹毛求疵。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人物的历史评价是恰当的,历史细节是合理的,那拍出来的片子,观众和相关家属就应该首肯。
历史人物的影视改编,涉及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重新评价,同时也是向后人展现历史人物风貌的好时机。改编方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初衷,抱着去了解、探求历史人物内心的态度,而不是一味想着靠古人赚钱。同时,如果影视剧有小的出入,观众和家属也应当给予理解,毕竟影视剧不等于人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