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如敏
一句“臭不要脸的”,惹得主持人和小沈阳不欢而散(见本报昨日报道)。小沈阳的表演,除了要考虑如何去地方化,创新,这个似乎老掉牙的语汇,也是小沈阳首要考虑的。
这段时间关于小沈阳的表演俗不俗的争论非常热烈,在我看来,俗不是问题,如小沈阳所说,只要能给人带来快乐,就有其合理性。重复才是小沈阳真正的软肋。春晚之后,在下亦不能免俗,在网上把小沈阳往年表演的视频翻了个遍。小沈阳唱功不俗,但段子有限。正如有些媒体给他总结的,男扮女装、自嘲长得丑、“臭不要脸的”,来来去去就是这几板斧。看小沈阳的表演,第一次真的很乐,第二次笑果大减,第三次就有点腻歪了。
多年前,在通辽的一个晚会上,小沈阳在舞台上半真半假地说“那些录像的朋友,你们自己录着玩就好了,别整到网上去,整上网我的表演就不新鲜了。我这些年就靠表演这些节目”(大意)云云。他说的是心里话,都整上网了,大家都看过了,往后折腾啥啊?
所以,对小沈阳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络为小沈阳的成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有春晚出镜,没有网络传播,小沈阳不可能如此爆红,不可能身价一翻几十倍;但小沈阳红了以后,网络把小沈阳过去多年来的表演以视频的方式翻了个底朝天,等于是一夜之间掏空了他十年积蓄,仓底无粮,小沈阳的压力不言而喻。
巡演在即,但那些搞笑的段子和包袱,大家都看过了,小沈阳如果不能提供新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还是贩卖他那些陈芝麻烂谷子,那么就算他现在看上去“人见人爱”,票房也不容乐观。
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小沈阳是流星还是恒星,就看他除了模仿之外,是否有足够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