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姝
就像一些行业,在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时,唯一的出路就是价格战,现如今在电视剧的战场上,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前播出时间。
这些天来,《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成为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这不仅跟这部剧本身引发的争议有关,更因为它的播出方们在数日之内上演了一场中国电视行业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抢播大战”:荧屏上,一群中国远征军在撤退过程中,面临着信念坚持和个人诉求的矛盾;荧屏下,四家卫视台为了同一个目标———收视率,各自使出绝招,你零时“抢跑”,我3集“跨越”,他16集“一哄而上”,费尽心机无非想把观众留在自家门前。一时间,台下的戏比台上的戏更让人眼花缭乱。
抢播现象其实由来已久,而这次几家卫视台公开撕破脸内讧,只是矛盾积累到一定时候的一次爆发而已。如今业内流行4+1模式,正是广电总局为了避免频道资源过度浪费而出台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要求在同时段首轮播出一部电视剧的卫视不能超过4家,而在此之前,甚至出现过8家卫视同时播出一部电视剧的情况。
4家卫视联合出资竞购一部电视剧,组成商业联盟协定在同一时段播出。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个联盟并不稳固。从商业角度出发,电视台的“抢播”做法很难避免。就好像一些行业,在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时,唯一的出路就是价格战,在电视剧的战场上,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前播出时间。
大部分电视台没有自己的制片公司,要播出电视剧只能通过出资购买,而面对越来越高昂的购买费用,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全年播出独播剧,因此不得不跟别人分享。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源之一是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制播分离”。如今它渐渐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个制度使得很多电视台丧失了创作优秀节目的能力,变成了节目到户的“水管”。而每省仅限一个上星名额的“人头主义”使得大部分卫视都把自己定位成了和中央1台一样的综合频道。当每个水管的定位相同时,对上游资源的争抢就不可避免。不过,中国电视剧的上游资源贫乏吗?其实不然,每年中国制作三万部(集)的电视剧,其中能够在观众中引起一定反响的却为数不多。我们缺乏的是真正优秀的电视剧,是持续而有生命力的题材,是相对稳定而有制作能力的班底,而不是跟风式的一拥而上。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卫视退出了这场混战,而是去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其中自办栏目、自制剧和订制剧都是频道间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湖南卫视很早就放弃在传统黄金档———晚间8点播出电视剧,而是以自办栏目取而代之,从早期的《快乐大本营》,到新兴的《天天向上》,从打造选秀明星“超女”、“快男”到与新晋走红的魔术师刘谦合作《魔幻达人》,其轻松娱乐的风格定位清晰明了。以播出电视剧见长的安徽卫视此番也没有加入“百团大战”,却推出了一系列以母爱为主题的苦情戏,在部分地区收视率还超过《团长》近四个百分点。
从另一角度而言,电视台的主管部门也需要在制度层面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频道间差异化竞争,比如不少省市广电集团都有自己实力不俗的专业频道,比如财经、体育、电影等等,而这些频道因为专业定位而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却因为政策原因而无法成为上星频道,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尝试变得更有弹性,让更多好的专业频道拥有上星的机会,让观众拥有除了看电视剧之外更多的选择,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千台一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