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团长》怎么就成了“打”版琼瑶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02:28  新京报

  作者:徐来

  一片喧嚣中,《我的团长我的团》终于播放过半,“团黑”与“团蜜”们也在论坛上杀得昏天黑地。无论“团黑”怎么黑“团”,也无论“团蜜”怎么为团剧辩护,一个事实是,拖沓已经成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最无法回避的问题。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拖沓的剧情也并不只有一种情况。首先的问题是该剧在具体的场次中缺乏核心角色。“团长”是个群戏,刻画一群人在战争中的精神状态。拍摄者在拍摄中经常使用多机位拍摄,在一场戏中,所有演员都获得了表现空间。在随后的剪辑中,再将每一个人的特写镜头串联在一起,让所有重要人物的状态都能得到体现。问题是,每次一出状况,镜头就要把所有人都扫一遍,久了就让人觉得啰嗦。这种群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美剧《我的连长我的连》(一译“兄弟连”)。人家在每一集里都设置了核心角色,围绕着这个核心角色来推进故事,既成功刻画了所有的重要人物,又不致因此影响剧情推进速度。或许这才是一个更合理的做法。

  其次,“团长”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大量使用“闪回”,但大都所用非当。闪回适合用于强化前情中一些容易被观众忽视的重要细节,或者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思维、体验。但“团长”中的闪回却多用来重现前情中的场面,这些场面在第一次出现时通常已经被充分渲染过,因此闪回就显得多余了。

  再就是抒情段落与不必要的细节过多。比如散兵在英国仓库做好准备,等待龙文章冲进来一节,又比如日军进攻禅达,虞啸卿自述斩杀胞弟一节,论起来,都是推进情节、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的重要戏份,可问题是,它们说到底都不过是次要的过渡段落,交代清楚即可,没必要渲染。同时,有些真该细致说明,或者干脆用旁白强调的细节,却并未落实。南天门受阻,阿译开枪打死一个人。但剧中对这个死者没有任何交待,对由此引起的混乱也说得语焉不详。翻翻小说原作才明白,死者是伪军,与混杂在溃兵中的“白毛巾”是一伙的。类似的情况,在剧中并不罕见。正是在这些细节上的手忙脚乱的一通打磨,把一部20集容量的好戏,生生延展成了40集的鸡排骨。

  着力描摹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心路历程以及普通中国军民的抗战状态,这些确实没有错。该剧对一些所谓的“深刻主题”的刻画,比如“宁可死也要求安逸”的问题,也落实得相当扎实。可是,仅仅做到这些,还远不能被称为一部好戏。影视作品与文学文本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前者给受众更强烈的真实体验,“实时性”更强烈,而后者则有条件在较长的篇幅中慢工出细活地一笔笔描摹。所以,要想在影视作品中“一比一”重现所有文本细节,结果无非就是把一出充满阳刚之气的好戏,变成了“打”版琼瑶剧。

  平心而论,“团长”这部戏确实可以说每一场都非常精彩。不过,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精彩,并不等于整体的精彩。当代电视剧生产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以集(甚至分钟)为单位制造足够的冲突,达成一定的高潮。然而,由于叙事方式过分缓慢,“团长”在11集以后的很多部分内,竟然不存在任何戏剧冲突,只能靠着演员精彩的表现以及生动的台词勉强拉拢观众。

  鸡排骨毕竟是排骨,总要比“一地鸡毛”更好入口,可问题是放着鸡腿、鸡翅、鸡脯你不做,非拿鸡肋当好饭食端出来,只能让人怀疑做菜者的手段是否有问题。

  □徐来(北京 学者)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我的团长我的团》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