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汇报:《团长》与历史不太“搭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13:47  东方网-文汇报

  高调的宣传攻势,百万“军迷”的期待,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播出,荧屏内外果然“战火纷飞”。抛开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的种种炒作,观众议论最多的还是“团长”的剧情。有人说剧情拖沓,有人感动得落泪;有的说还原了历史,有的则批评模糊了历史。针锋相对的评论,两边音量都很大。

  如果带着看《士兵突击》的期待,会觉得“团长”很慢很难懂。剧中人灰头土脸衣冠不整,没有一个是像样的战士。有人戏称“团长”是“民国版水浒”,主角是一群残兵游勇。小人物的群像中,充斥着一丝英雄主义,而更多的却是悲情和无望。力挺“团长”的人则说,“团长”让人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真正底层士兵的想法。南腔北调的士兵,原本只是平头百姓,一夜之间被战火惊醒,汇聚在一起。血腥、肮脏、邋遢,正是战争的本来面目。而一群即将崩溃的士兵,初时的理想也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折磨得蒸发了,只想着逃离和求生。

  发生在60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很多观众很陌生。陌生的历史感,遭遇故事性不强的情节时,“团长”被人批评自在情理之中。而剧中不仅人物多,内心独白也多,也是对国内观众收视习惯的一次挑战。网络上,“团长”的对白也开始流行,成为点击率颇高的“团长语录”。“烦啦烦啦,死啦死啦,横批:烦死啦”;“别在人前调侃曾经的理想,信不信另说,你一直为它支付自己的生命”;“已经痛过劲了的迷龙一驴当先,挟一帮乌合之众追在后边”。很幽默也很现代的语录,和印象中的抗战不太“搭调”,是亦庄亦谐还是画蛇添足?

  一部有历史依托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并不能游离史实之外太远。让观众管中窥豹看到“历史”,是编导和演员的责任。缅怀历史不一定非要“再现”历史人物。但是戏剧化的《拯救大兵瑞恩》,被美国二战老兵评为“最真实”,却是因为剧中虚构人物逼真的细节和真实的精神。同样,描写战争给人的压力,也不是非得标榜“内心戏”。《桂河大桥》中被日军俘虏的英军,用纪律和效率战胜了对手,表现内心较量的是画面。向经典看齐的过程中,“团长”少了什么,多了什么,观众自然能品出几分。当然,指望从一部描写“溃军”的电视剧中,看到“许三多”那样的精神状态,自然是一种苛求。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能被“与国同殇”号召在一起,一句“关键是有鬼子可以杀”,也会令人感动。本报记者  王磊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段奕宏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