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贾樟柯的变动与哀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16:05  新浪娱乐

  相比宁浩替第九城市旗下游戏所拍摄的短片《奇迹世界》,外界对贾樟柯与华润相结合、推出《二十四城记》似乎颇有微词。原因在于宁浩被认定是名商业片导演,而他之前的小众作品无人知晓,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贾樟柯不同了,作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他身上还扛着艺术电影的大旗不倒,现在大胆地向商业倾斜,总难免落人口实。

  事实真是这样?那如何去看待贾樟柯从地下时代到浮出水面的转变。判断一部好电影,商业与艺术绝不是区分好坏的硬性标准,二者也不是势如水火,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更像无中生有。在张艺谋时代,无论他怎么拍,没有手法上的批评也总要遭受道德上的质疑,那真是中国电影的两难局面。如果宽容看待,无论《二十四城记》是命题作文还是长久构思,只要质量合格,主流满意,对于贾樟柯将来的身份多样和路线转变,影片的出现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变动

  《二十四城记》并非贾樟柯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它的两不像引发了激烈的观点冲突。有人认为贾樟柯应该更加平实,用传统手法像《铁西区》那样去表现没落与变迁,拍出一部浩浩荡荡的纪录片。这种指责拒绝了任何变动与突破的可能,而《二十四城记》恰恰是一部游走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电影,它用知名演员去扮演受访对象,讲述那些真假难辨的人生经历。故事原型是真实感人的,但从演员嘴里说出来又带有不真实色彩。整部影片就是如此奇异,给人嬉笑也带来感动。

  《三峡好人》记录了三峡工程跟县城拆迁的互相影响,《二十四城记》也起到了相同的文化研究功能。国有大厂420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终于支撑不住,接受了改变的命运。表面上贾樟柯变得小心翼翼,用不同人的讲述碎片,尽可能地讨好所有人。实际上他没有背离对于现代中国的关注,只是包裹的东西复杂了些,美学观念上受到了影响,比如演员的引入,令人联想到了房间内的假花。假花能装点周围、美化一切,但是它的存在却破坏了整体的真实。

  相比之前作品,《二十四城记》少去了常见的生活细节捕捉,一段段的口述史跟一篇篇的访谈录构成了它的主要内容。诗句与演员互相配合,煽情手段也不再掩饰。《二十四城记》比任何一部贾樟柯作品都要有感情,看银幕上不同的人儿泪水纵横,打出的诗句述说着一座工厂到一个城市的变动。但在深挖掘与不修饰的层面上,在震撼观众的可能上,影片多少表现得有些力不从心,见好就收。

  哀愁

  《二十四城记》用讲述人的年龄变化,带出了工厂命运和观念改变的必然。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集团,只因命运安排来到了成都;这是一个微缩的小社会,存活在中国的母体之内。420厂和二十四城的背后都有一双大手,一双影响中国社会的手。贾樟柯想用他的摄像机去充当眼睛,告诉观众,让他们看清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就犹如把所有感情放在沉默的镜头中。那时候的固定镜头长时间对准着420厂的工人,犹如给不同的人画肖像画一般,让观众有足够时间从正面去认清他们脸部的特征。这种相对的静止起到了不断强调、强化印象的功能,放大了一个个人物所包含的细微魅力,与观众达成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有的眼睛微微湿润,有的身体放松自然安详,有的还表现出不安与羞惭的神色。

  人们对待420厂的情感,肯定不会变成二十四城崛起时的满心激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买套房子去孝敬父母。贾樟柯的哀愁也不仅于此,那样会变成廉薄的同情。他的镜头景深里,依然有着数百成千的工人,统一身着蓝色制服,无论是进还是出,看上去都如此相似。然后厂区里逐渐萧条,空无人烟。门上大字被拆掉,更新换代。老去的父辈跟消失的工厂,在淡淡的怀旧情绪和流行歌曲中,贾樟柯的哀愁油然而露。

  这种哀愁放到结尾的俯瞰里,成都是如此迷人,但是它笼罩在一片薄雾里,身影迷朦。迷朦里的命运,未来往哪里,这次的贾樟柯没有了超现实,但一样的是未来并不可知。木卫二/文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24城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