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晚报:《团长》以小难见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16:40  北京晚报

  经过沸沸扬扬的抢播之争,《团长》获得了极高关注度的同时,却没有如预期般获得极高的收视率,观众普遍反映《团长》情节拖沓,故事不够抓人,原因在哪呢?

  《团长》想以小见大,以一群溃兵表现大历史,但结果很可能是以小见小。

  《团长》设定的前提是,战争是残酷的,中国远征军英勇惨烈;人性是复杂的,有猥琐也有崇高。以小人物命运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团长》的特点,但并不新鲜。由于观众对中国远征军历史知之甚少,即使观众认同了剧中小人物们的鲜活和悲壮,但对滇西抗战的重要意义仍然缺少更深入的认识。

  事实上,多数人对于这支在抗战中消灭日军军以上建制最多的中国部队的战绩了解几乎为零。甚至于到这两天,《团长》将收尾,还有不少人认为《团长》的背景完全是虚构的。观众对远征军历史的过于不了解,肯定让导演与编剧过于精心的设计大打折扣,相当于《团长》出了一记重拳,却打在了一团棉花上。

  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表达,作为首部讲述远征军战事的电视剧,《团长》在思想性与表达方式上太过超前了,导演与编剧比观众不只抢跑了一个“身位”。或许只有当远征军历史开始得到全面正视之时,《团长》才可能具备真正火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眼下,“生不逢时”的直接后果就是,《团长》一不小心从先驱变成了先烈。剧中人身上大概也能看到编剧的影子,选择一种非主流、甚至是拧巴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去再现一段尘封的大历史,兰小龙是不是也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悲壮的“炮灰”心情呢?

  以小见大对历史的反思,欧美战争片做得相当不错,《拯救大兵瑞恩》、《美丽人生》、《辛克勒名单》……这些片子成功的前提是建立在人们对欧洲二战史的普遍了解之上,主创在大历史的前提下一步步深挖小历史。就好像做数学题,当已知条件越多时,解出答案的几率就越大。《团长》的问题在于,已知条件太少,要让人把这道题解得津津有味,结果是要么做错,要么放弃不做,以小见大就变成了以小见小,或者说以小见无。

  《团长》可以少点“文艺腔”的虚,多一些历史背景的实,旁白少一些孟烦了的内心独白,多一些战争背景介绍等等,虚实结合,不至于让很多人一头雾水。事实上,《团长》融入了很多中国远征军的经典战例,剧中攻打南天门其实就有松山战役的影子,这一收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材的经典战役歼灭了日军王牌56师团。这样快意恩仇的胜利靠几个小人物的悲壮来反衬,够惨烈但不够震撼。事实上,松山战役不仅士兵不顾生死冲锋陷阵,就连主攻部队的前线总指挥第8军副军长李弥都冲上了松山主峰日军阵地。显然,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揭秘。

  另外,《团长》的战争场面无疑是国内电视剧中最好的,这里能看出康红雷与兰小龙的梦想注定不会止步于此。

  本报记者 吴勇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