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十四城记》:时代变革中的记忆碎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20:44  精品购物指南

  从创作主题上,贾樟柯这部“剧情纪录片”(或称“伪纪录片”)《二十四城记》比前一部故事长片《三峡好人》有着更迫切的表达欲望,有着对中国过去半个世纪的时代变革更强烈的讲述责任感。影片在拍摄手法上,故意模糊“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在《二十四城记》里,这两种不同的电影表现手法是互相交织、互为支撑的。

  近几年,“剧情纪录片”似乎成为一种新创作潮流,而且已经影响到了一些商业主流电影,比如过去以拍摄纪录片和纪录片风格故事片的导演Paul Greengrass,把凛冽的纪录式视听语言与好莱坞商业大制作电影结合,成功制作了《谍影重重》系列,直接影响了此后世界范围内的间谍片和动作片的创作走向。而今年刚结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对话尼克松》,则是一部糅合了“假纪录采访”的纪录式的剧情片。贾樟柯近两年的多部作品《东》《无用》《三峡好人》《河上的爱情》,则一直在纪录片、剧情片两种创作方向上辗转,直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从另一个方向上找到了新的电影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一部以职业演员表演为主、强化故事性的剧情纪录片。

  贾樟柯这部新片最值得尊敬之处在于它对中国历史坦荡直面的态度,他用电影的方式提醒着观众,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的工业化时期,一段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而且这种历史变革、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个人命运的改变,则是导演贾樟柯一直关注的创作主体。八个普通工人个人生活史讲述的言谈间,不经意地完成了对过去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关照,也完成了对“中国人”这个群体形象的刻画。从这个角度,《二十四城记》比《三峡好人》更具野心,对当下社会对正在逝去的历史的冷漠态度,也进行了饱含深情的批判。

  《二十四城记》足以在2009年中国电影中占据独树一帜的地位,自《三峡好人》开始,贾樟柯电影中,导演个人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饱满。比如全片情感释放最高潮是开头不久,一个90年代420厂下岗女工在公交车上的深情回忆,这段非职业演员的真情流露足以撼动所有的铁石心肠,这种强烈、不遮掩的情感表达是他以往作品中鲜见的。

  影片略让人遗憾之处在于对职业演员使用的相对不节制,由此直接削弱了影片场景纪录部分和影片多处引用诗句所营造的“诗性”。同时,因为过多职业演员还很明显地让人感到全片制作的“仓促”感。当然,这些不足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创作过程中导演的取舍和妥协,种种迹象表明,贾樟柯正在步入新的创作阶段。

  贾樟柯在创作上不断创新的同时,在制作方面也在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通过这样一部剧情纪录片,他不仅完成了对某房产集团的“广告效应”,影片依然获得海外电影节赞誉,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重要的是导演依然能自如地向观众传递信息,而且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从这个角度,贾樟柯足以令国内众多为如何平衡创作和商业而抓破头皮的商业电影制片人、导演自叹弗如。关雅荻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二十四城记》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