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明杰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了,初评排名第12位的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最终榜上无名。上海人或许会感到遗憾。
然而,见证了上海4000年前“移民史”的广富林遗址这次未能入选,并不意味着它以后不会入选。虽然这个遗址从发现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了,但目前仅仅发掘了边缘的一部分,“核心机密”尚未揭晓。本次入选“十大”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也曾在2004年度的“十大”中落选,理由即是因其当时的发掘研究尚在初级阶段。
考古发掘能入选“十大”固然可喜可贺,但也不可强求。因为考古不能创造,不是你想要出什么成果就能出的,还得看老祖宗是否在咱这方土地下留没留,或留了什么东西。本次“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属于商周文化的占了7席,陕西、河南各占了2项。以目前的考古价值衡量标准来看,上海地面下的文物不占优势,说白了,上海的考古发掘要想在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中占一席位是不容易的事情。
考古发现的价值主要还是衡量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而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主要还是从晚清开埠以后日益显现的。可以说,上海的文物优势其实是在近现代。遗憾的是,这一优势或许目前还不能列入“考古”范畴。不能列入“考古”范畴不要紧,能不能入“十大”也不是关键,关键是上海要认识到自己文化历史的真正优势在哪里,要有前瞻性,要抓紧保护,甚至要抢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上海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开始迈向世界现代潮流的重镇,上海拥有大量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史上这一重要转折的历史物证。其文物价值的重要性,将随着时光的流逝益发凸显。
民众往往关注的是考古中发现的“奇珍异宝”,其实比“奇珍异宝”更有价值的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某个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结构和各阶层生活状况的物证。譬如本次入选“十大”的无锡阖闾城遗址,就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要保护“历史风貌区”,其实最珍贵也最难保护的就是“历史风貌区”。就拿上海的老城厢来说,短短十数年间已经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如今还留下多少能够完整反映当时城市结构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区域?尽管已经被列入了受保护的“历史风貌区”,但是令人痛心的拆毁还是在发生。我们实在是需要拿出足够的重视和真诚,尽快找到一条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和保护历史风貌区的共赢办法来。另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居和工厂,对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似乎并不稀罕。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重视,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去保护,怕的是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孙来“考古”的时候,连遗址都找不到。因为现代化的拆迁和建造手段是不会留下遗址的。如果那个时候还有评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上海依然无缘。
今天我们不能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或许还能怪古人,但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好包括老城厢在内的、能够反映上海近现代历史的文物和风貌区,那我们的过错是无法推卸给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