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伊能静离婚,谁是真正渔利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3日18:06  新浪娱乐

  3月24日,台湾艺人伊能静和庾澄庆相继宣布离婚,一纸看似平静的宣言背后,暗藏着双方当事人祈求回归安宁的意念。然而媒体的炒作并没有就此停息,有关“伊能静争财产”、“伊能静抛夫弃子”的报道余音未了。揭开伊能静离婚案的内幕,会发现媒体才是这场近乎半年的舆论狂潮中的最大渔利者。

  日前《壹周刊》刊登“伊能静8年收取庾澄庆66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320万)”的报道终于惹恼伊能静,她以损害名誉权为由将《壹周刊》告上法庭。此后庾澄庆也对“争产”一事予以坚决否定。

  事情演变到这里,似乎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婚变,到底这些不实的新闻是何出处?媒体能大言不惭的一再转载,而每一次转载都多添一部份的绘声绘影。仔细观察,会发现台媒热爱以“友人”之名作为新闻来源的根据。这些以匿名的“朋友”的身份出现,从来无名无姓,甚至连当事者都不认识。比如有消息称“伊能静友人狠批被利用”,也有报道说“这样一个声明,是因为近期他们都有动作需要宣传,借这个炒作,对双方都有好处”云云。

  作为艺人,不仅要被迫将隐私曝光在公众的视野,还要忍受所谓“友人”的爆料,而这些占据媒体显耀位置、为报刊杂志大卖立下汗马功劳的所谓“友人”,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是否属实,亦没有人深究,所以媒体不负责公正报导,只负责以一传百,完全失去了媒体的公信力。

  沸沸扬扬几个月的时间,当事人对婚变一事三缄其口。在媒体借“友人”之口制造了一大堆占据头版头条的娱乐新闻之后,当事人终于站出来发表了离婚宣言,并且证实许多消息皆为不实时,台媒亦没有尽到澄清之前错误的责任。媒体彷佛得了健忘症,继续制造他们关于“友人”新闻,丝毫不以之前报导的错误及对当事者造成的伤害为意为意。

  “娱乐圈从来都不缺少新闻”,原因有二: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公众对艺人隐私的热情,从来不会减退;媒体和艺人之间的较量,总是以艺人的沉默和媒体的喧嚣为基调。如此自然会产生两个效应:艺人隐私的畅销和媒体占据舆论的至高领地。媒体是舆论的制造者、引导者,同时也是舆论产品的销售者。艺人所有莫须有的“友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来源,艺人的“金口”一开,更会成为一连串新闻的有效佐证。长期一来,艺人形象受害并不重要,反而是媒体杂志的销售却频频创新高,目的达到后,新闻冷却,这类媒体又会搜寻下一个目标,玩得不亦乐乎,彻底消费艺人的利益价值。

  没有人会相信,像伊能静、庾澄庆这样的艺人会拿私人感情作为炒作的砝码。几个月不情愿的频繁曝光何来“收益”可言?反而是太多原本不知名或者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报刊杂志,借机赚了个盆满钵满,事实上蒙冤的只有伊能静,黄维德,庾澄庆三个当事人。

  伊能静和《壹周刊》的官司目前已进入《壹周刊》托律师的和解中,但公堂之下,这场较量真正的渔利者已经昭然若揭。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伊能静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