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的看家之宝——话剧《恋爱的犀牛》(以下简称《犀牛》),讲述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一个动物园饲养犀牛的男人马路,爱上了一个带着复印机味儿的女人明明,可这个女人不爱他。话剧《犀牛》上演10年,共演出超过200场,近200所大专院校学生排演过此剧,剧本2008年出版后一直脱销。《犀牛》23、24日在锦城艺术宫的演出,目前票房已销售过半。这头“犀牛”究竟有何魔力?昨日,四川人艺院长李亭接受了记者采访,在她看来,成就《犀牛》“从先锋到经典”之路的有3个要素:一是将实验戏剧和市场完美结合;二是4个版本不断完善,在不同年代都能引起观众共鸣;三是制作非常精良,视觉冲击强烈。
A
中国戏剧新时代标志性作品
一头《犀牛》从北京走向各地
记者了解到,《犀牛》作为当代中国戏剧新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创造了戏剧演出史上多个奇迹——10年间,《恋爱的犀牛》上演260场,观众达到20万人次。《犀牛》也是全国高校被排演次数最多的话剧作品,近200所高校的学生在10年间演出了近1000场。
1999年,中国戏剧演出史上迎来了第一部场场爆满的小剧场话剧《犀牛》。《犀牛》之后,小剧场戏剧进入繁荣期。2003年,《犀牛》开启南方巡演,实验戏剧走向北京之外。“《犀牛》于2003年10月在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同年11月在深圳演出,12月前往韩国参加首尔未来潮流国际戏剧节。《犀牛》在北京之外的演出大获观众好评,标志着实验戏剧被更多观众接受。”《犀牛》制作人戈大立介绍,“2008年再度复排,在北京和上海的演出非常成功,全国各地演出单位纷纷发来邀请。于是,我们在2009年启动全国巡演,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个戏。”
戏剧文学和戏剧实验完美结合
剧本不变 舞台和演员表演与时俱进
《犀牛》剧本2008年出版后一直处于脱销状态。“这是一部从文学体系上与以往中国戏剧作品不同的戏剧。”编剧廖一梅说,“我写《犀牛》时,对台词的文学性追求毫不妥协。这个戏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人的灵魂,势必要求我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表达。我希望看过这部戏的观众,能感悟到他的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也可以坚持的。”
李亭说,10年来,《犀牛》剧本被无数人传看、谈论,已被翻译为英文、意大利文、罗马尼亚文、韩文。《犀牛》的成功不仅是实验戏剧的成功,更是戏剧文学和戏剧实验完美结合的成功。导演孟京辉感慨:“《犀牛》今天还能被观众接受,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其次也说明一个好剧本值得被传唱,经得起时间考验。在《犀牛》中,我看不到商业对它的侵蚀,看到的是一群年轻人对自己理想的执著。”
李亭告诉记者,《犀牛》这4年历经了4个版本,但每个版本剧本不变,不断完善的是舞台和演员的表演,每个版本都运用现代戏剧最时尚潮流手段,所以,在不同年代都能引起观众共鸣。“这部戏就像个磁场,不管是创作者、演出者还是观众,只要走进剧场,面对这只‘犀牛’时,都会在身体里产生相同的频率,被一种东西击中。我想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C
戏剧演出制作水平提高的标志
成都演出现场将现暴雨倾盆奇观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犀牛》成为中国第一部定制剧场演出的实验戏剧,在北京蜂巢剧场长期上演。为了“犀牛”的演出,剧场做了四遍防水,观众席中间建造了表演区,因为每场演出中都有暴雨倾盆的效果。省演出公司负责人张先生曾在蜂巢剧场看过《犀牛》,他说:“这是戏剧美学的进步,也是中国戏剧演出制作水平提高的标志。”
此次在成都演出的最新版《犀牛》起用了新人张念骅、齐溪,被孟京辉称为“视觉版”。张先生向记者介绍了“视觉版”概念,观众可以看到多变、精致的视觉空间——高达7米的镜面墙体、悬在观众席上空的床、巨大的跑步机……演出现场充满奇思妙想,一池水景更令人叫绝,《犀牛》有一半演出在水中进行。“我还看了《犀牛》在国家话剧院的演出,演出最后暴雨倾盆而下,打在男主角马路身上,效果非常震撼。成都演出时,也将呈现这一惊人场面。”
本报记者 陈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