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电影为何变成了地方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9日15:11  新民晚报

  曾几何时,方言电影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从火爆的《疯狂的石头》,到获得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再到今年票房可观的《十全九美》《高兴》《疯狂的赛车》等等,人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方言电影。为什么方言电影会如此火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国内影坛中,方言电影将大行其道呢?

  体现草根特点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葛颖教授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影片《抓壮丁》,后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电影在银幕上逐渐淡出。然而,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就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为草根一族代言,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导演宁浩认为:“民间说标准普通话的人并不多,所以我觉得方言这东西真是特别生动。对电影人来说,选择最熟悉的方言拍戏,在表演和控制节奏上遇到的障碍是最少的。”导演王全安则认为,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果一个陕西人出现在银幕上,一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只有这个陕西人说到“俄”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人物活起来了。

  运用存在争论

  关于方言大量运用于影视作品的问题,在很多年前就存在着争论。不少专家认为,电影中使用方言之所以会受到欢迎,是因为方言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更准确,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比如《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京腔儿让大家看到了北京人对生活的态度;《疯狂的赛车》里的山东话、《高兴》里吼出的西北风情除了给观众带来快乐之外,也令人物个性更加丰润。但归根到底,一部电影是否受欢迎,还是取决于故事而不是方言。葛颖认为,方言在电影中的使用实际上有了两大分支,一是以冯小刚、宁浩为代表的“逗乐”派,他们看到了方言所蕴含的巨大的幽默气质,学习相声小品对方言的开发;另外则是以第六代为代表的“现实”派,他们力图通过方言来对抗主流话语体系,并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审美。“其实,用方言来逗乐,本身就已经暗含了语言等级和社会歧视,稍有不慎,就会沦为低级的调笑。”葛颖表示,对于电影来说,更多的是要在发掘现实社会和刻画人物性格上下功夫,方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

  同时局限自己

  即便方言电影有了充分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但专家认为这种形式仍然不能大面积地流行。现在流行的方言片中精彩的口语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不是一种所谓的特定的文化意识的苏醒和深化,现阶段充其量只是一种标新立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片人说:“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因为他使用的是突出视觉效果的艺术表现手法,不需要语言上的解码,更容易走向世界。而冯小刚等导演却是在用特定的地域文化招揽生意。”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石川教授认为,方言电影是一种人们追求自我的表现,在一定群体内产生了共鸣,才显得如此热火。“方言电影还是大众草根文化,说方言电影登堂入室了似乎还言过其实,说方言电影将拯救中国电影更是不可思议。”更多的受访专家认为,电影不是地方戏,方言片在亲近了本地民众的同时,也局限了自己的受众市场。

  本报记者 张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