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阳
号称根据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的电视剧,最近正在各个卫视播得热火朝天。之所以说“号称”,是因为在电视剧里实在感觉不到原著的气质,众多“张迷”大呼失望。
中国的读者,大约少有不知道张爱玲的。知道张爱玲的人,《倾城之恋》大多是熟稔于心的。2.8万字的原著,据说变成剧本就成了40万字,拍出了34集的鸿篇巨制。小说中出场不久便暗生情思的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元,更是戏过一半,演到10集之后方才相遇,不知道是想烘托出“怎一个相见恨晚”的幽怨,还是嫌原著的故事不够滋味?以至于有人说,应当叫“戏说倾城之恋”才对。
夹杂着絮絮叨叨的纠结与瓜葛,屏幕上的故事凭空多出了许多人物——原本只是交代了患肺炎死去的前夫,在电视剧却成就了将近20集的所谓前传。也因了这位暴发户少爷唐一元,便牵扯出其与老爷小姨太、与评弹女艺人、与青梅竹马的女友的种种风流故事,牵扯出白流苏“英雄救美”的义举。更有七妹宝络与白流苏的姐妹情深……
至于原本都深谙世事、圆滑老到的白、范二人,到了电视剧里摇身一变,一个成了隐忍善良、颇识大体的温婉女子,另一个则少了放浪不羁,成为遭遇感情挫折而让人倍加同情的痴情公子。剧中某位主演甚至自觉荣耀地宣称,没有看过任何张爱玲的作品,创作起来也就没有包袱和压力。
凡此种种,且不说繁杂的线索将原本简单的故事搅得七零八落,伤得更深的,却是张爱玲笔下人物的无奈与苍凉,以及作者对乱世中的人生“哀矜而勿喜”的体慰。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是弥足珍贵的宝藏,为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改编过程中合理的二度创作固然难能可贵,好的改编为作品锦上添花,舍本逐末的演绎则往往得不偿失,叫人哭笑不得。更何况,盗用经典之名,另起炉灶,即使说的演的都天花乱坠,是否也该为失去了对原著起码的尊重而汗颜呢?话说回来,那些花哨的演绎对影视剧自身艺术性带来的伤害,又岂是杜撰几段风流韵事就弥补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