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新浪潮充其量只是商业电影的一次改良运动,而绝非革命。”
罗卡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美国影评人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开篇写道。
今年恰逢香港电影诞辰百年。在这100年间,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电影最高产的地区之一,也孕育了一代代嬉笑怒骂、各怀绝技的电影人。虽然香港处于中国的边缘地带,又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97年才正式回归中国,可是在华语电影发展的历史当中,这个弹丸之地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70年代末,一个令人雀跃的新电影运动开始风起云涌,更进一步地拓展了香港电影的疆域。当时方育平、严浩、麦当雄、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等一批年轻导演集中创作了一批锐意创新的影片,从而彻底改变了香港电影的风貌,并直接催生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诞生——这项运动被称为“香港电影新浪潮”。
发端于19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可以说是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虽然在名称上承袭了前者,但香港电影新浪潮在规模和影响上远不能和前者相比。香港影评人罗卡曾指出:“香港电影新浪潮充其量只是商业电影的一次改良运动,而绝非革命。”即便如此,“在香港电影史上,如此大量热爱电影又受过电影教育的青年人在两三年间投入电影圈,为香港本地电影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这现象是从未有过的。”而当时的一些编剧、副导演如关锦鹏、王家卫、陈嘉上等被称为“新浪潮第二波”的影人,在后来逐渐蜕变成长为重要的电影作者。
2009年4月19日,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即将颁发,在金融危机笼罩下,据悉今年金像奖依然将以盒饭作为晚餐,而今年最具“奖相”的影片是直面“香港悲情城市”底层民众“一汤一菜”生活的质朴之作《天水围的日与夜》——该片导演正是30年前即相当活跃的新浪潮女将许鞍华,而今年金像奖提名名单中还跃动着杜琪峰、徐克等新浪潮干将的身影。有评论将这几位导演的重新出发看作是新浪潮的“回潮”,然而金像奖前主席文隽就提出,“这是你的会错意了。”正如影评人列孚所言:“他们的身份比20年后更加明确了,再不需什么曾经强调的社会标识。”与其说是“回潮”,也许更像是一厢情愿的“推波助澜”,也许不过是寄托着对曾经“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如今却是去路徊惶的香港电影的一种期许。
再见,香港电影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