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采夫
让我们收起有色眼镜吧,来重新认识一下张艺谋,他不是一个电影导演,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人,一个大牌策划人,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一个品牌响亮的广告人。
前几日,张艺谋又推出了他的新作品,《印象·海南岛》正式公演了。从电视里看,大海、阳光、沙滩、椰子这些海岛元素都有了,红色娘子军和三点式美女相映成趣,场面仍然美轮美奂,团体操仍然很张艺谋。也有明显的变化,演出强调了轻松休闲的气氛,由真人扮演的海星甚至透着诙谐。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印象·海南岛》成功了,达到了“让游客多住一晚”的核心需求。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评论的安静。《印象·刘三姐》刚出来的时候,评论对这种人工造景纷纷发出质疑,《印象·丽江》推出,评论界批评它破坏了丽江的自然环境,再到《印象·西湖》,人们又担心它对西湖的人文历史造成破坏,但批评声总体趋弱。待到《印象·海南岛》出来,就我的视野所及,除了海南本地有一些表扬,评论界沉默到了近乎失语。这是怎么了呢?这难道不是“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张艺谋的作品吗?
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该说的都说完了,大家对再怎么批评犯了难,作者很难写出花来,媒体也失去了关注的兴趣;另一种是,大家对“印象”习以为常了,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习惯之后是无语。在我看来,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所以,当未来的《印象·武夷山》和《印象·普陀岛》出来,甚至中国大地被印象一遍,直接组合成《印象·中国》之时,公众舆论也许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造景方式。感谢我们兼容并包的审美,让一切皆有可能。
张艺谋是一个胜利者,这位拍电影拍到手软的导演,如今练成了乾坤大挪移,实现了身份大转型,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电影导演。
这是一个秘密,是准确观察张艺谋的秘密。其实从那些大片开始,张艺谋就不再是一个纯电影导演,他关注的是纯粹的票房,是多大的场面投资能赚回多少码洋的票房,而非电影能传达怎样的思想。而这些印象系列,更是纯粹的商业项目,它需要关注的,是怎样博得拍板掏钱的老板的欣赏,老板当然是地方政府。所以,张艺谋现在真正的老板,是地方大员,他需要服务的,已不仅仅是观众,更非学者与媒体。
公众对张艺谋一直有批评,是因为他们拒绝变化,他们还把张艺谋看成一个导演。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今张艺谋所做的一切,当然都是对一个导演的背叛,是对艺术家精神的远离。当人们更新自己的眼睛,他们对张艺谋将难有批评的兴趣,去批评一个艺术商人。买卖人当然可以贩卖一切。
所以,让我们收起有色眼镜吧,来重新认识一下张艺谋,他不是一个电影导演,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人,一个大牌策划人,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一个品牌响亮的广告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有句名言,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张艺谋已经告别了贾樟柯、宁浩和陈凯歌,加入了大卫·奥格威、王志纲、叶茂中的队伍。认识到这一点,对他所作的一切,你也就会心下释然了。
张艺谋吃上了官家饭,但一个真理是颠扑不破的,他的“印象”的成败,最终决定于是否给老百姓留下了好印象。张艺谋挣的钱是地方政府出的,政府的钱那是老百姓掏的。有去过西湖的人说,《印象·西湖》在票房上败给了杭州另一个演艺节目。看来老百姓会用脚投票,来决定张艺谋的艺术钱途,这与他拍电影又是殊途同归了。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