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日报:别给张爱玲穿件马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17:31  北京日报

  现在要人们心平气和地读一篇小说或看一部影视剧,真是越来越难了。似乎不闹点儿噱头出来,就不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近日张爱玲的《小团圆》出版,就闹得一片沸沸扬扬。该不该出版,先成了问题;她与胡兰成的关系,更不会被闲置和浪费;还有刚过去不久的《色·戒》之争;书中对性的描写,对同性恋、乱伦的描写,都被拿来当作惊世骇俗的噱头炒作一番。年轻作家张悦然在博客中坦言:“这场与张爱玲的团圆太热烈了,违背了张爱玲谆谆叮嘱般附在前面的那个‘小’字。”读者将太多的好奇倾注在故事的真实程度上,也许会影响甚至损害对作品本身文学价值的评估。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一部小说,无论好坏,一旦落入索隐派或考据派的读者手里,结果都是变得支离破碎,不忍卒读。《红楼梦》前车之鉴,《小团圆》后车之辙,于是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小团圆》就在人们善意和崇敬的目光中被彻底肢解了。这些读者,他们喜欢张爱玲,甚于喜欢她的小说;甚至,他们喜欢张爱玲的轶事、花边、八卦、噱头,又超过了对张爱玲的喜爱。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纠缠于这些文学之外的东西,很可能会错过张爱玲给予当代文学的贡献。

  固然,《小团圆》被认为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她甚至是抱着为自己作传、为家族作传的目的写这部小说的。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张爱玲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人物。从一定意义上说,张爱玲始终在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极而言之。但盛九莉(《小团圆》中女主人公)毕竟不是张爱玲,邵之雍也绝非胡兰成。小说中被影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之间是不能等量齐观,完全划上等号的。小说就是小说,硬把小说中的人物按在生活中某个人物的头上,硬给张爱玲穿上盛九莉的马甲,不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伤害,对生活中的那个人怕也不够尊重。

  人们总是感慨于世事的浮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事又耐不住性子,耐不住寂寞,爱凑个热闹。难道张爱玲的小说还要这样闹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吗?我想,这是对张爱玲的不信任,也是对她的侮辱。张爱玲的身世并非不重要,我们读一个人的书,在精神上跟这个人交朋友,就要了解这个人,进而了解她的身世,了解她的时代。这就是古人所说知人论世的办法,这是指导我们读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和索隐派、考据派的探秘心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解玺璋/文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