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南京》《拉贝》如何共赢值得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07:27  解放日报
评论:《南京》《拉贝》如何共赢值得期待
《南京!南京!》海报
评论:《南京》《拉贝》如何共赢值得期待
《拉贝日记》和《南京》同期上档

  本报讯(记者 施晨露)本月22日,陆川筹备、制作四年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南京!南京!》上映;相隔一周,后天,另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拉贝日记》也将与观众见面。

  短时间内,两部同题材影片前后上档,竞争、比较不可避免。但对这两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表现内容的严肃历史题材影片来说,同题竞赛不应是相互损耗,相反,在两部影片密集上档营造出的市场热点之下,它们能共同取得商业利益和社会效应的双赢,才是观众和市场的期许。

  前后上映造就热点

  对于冷清多时的春季影市来说,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入市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南京!南京!》此次全国发行拷贝突破1400个,超过《赤壁》创下的最高纪录,首日票房900万元亦接近《赤壁》首映日的票房数字。不少人反映影片真实性让人震撼,而各地院线经理也认为《南京!南京!》的票房会随着口碑继续上升。

  紧随《南京!南京!》上档的中德合拍电影《拉贝日记》也在日前举行了影片试映会。影片一位发行人员透露,他们期待这一题材电影的观众潮可以拉动《拉贝日记》的票房成绩。而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不少看完《南京!南京!》的观众也表示“还会看《拉贝日记》”。

  同题作文两种视角

  事实上,《南京!南京!》《拉贝日记》虽然表现的是同一段历史事件,影片人物亦有重叠,《拉贝日记》的主角、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建立安全区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南京!》中也有展现。但由于视角不同,两片的表述方式和内容迥异。

  《南京!南京!》意在塑造中国人在屠杀面前的抵抗群像,由刘烨高圆圆江一燕范伟扮演不同阶层中国人,表现了这一场屠杀的始末。日本军官角川的视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角川的人性挣扎是亮点,也引发了一定的话题争议。德国导演傅瑞安-加伦伯特执导的《拉贝日记》,则以约翰·拉贝的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比起《南京!南京!》近乎纪录片式的残酷、压抑,《拉贝日记》的故事更富戏剧性,画面色调亦偏向暖色。

  口水战争当避则避

  《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尽管题材严肃,但均以商业片路线进行操作。业内人士评价,更注重大众审美和商业接受度是国内这类题材影片创作中的一个进步,而同题材影片共同进入商业市场,究竟是“相煎太急”还是携手双赢,应是两部影片发行方思考的问题。

  《南京!南京!》中拉贝被迫中途离开,并向无法救援的中国难民下跪;《拉贝日记》中拉贝离开南京时则受到了安全区民众的夹道欢送。由于对拉贝的表现和着墨程度不同,两部影片的“口水战”已在不知不觉中展开。而“《南京!南京!》太过血腥、《拉贝日记》更加温暖”,“第三方视角和日本人视角谁更客观”等比较也不时见诸媒体。

  有关专家认为,影片宣传时必要的话题营造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口水战应当避则避。特别是对于两部同样怀有诚意制作的严肃历史题材影片来说,争取发挥更大影响力、引发更多公众思考,是它们共同的使命和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