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晚报:迷失的陆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15:54  长沙晚报

  看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我只觉得胸口闷闷地堵。几次要流泪了,但没有流出来;几次想喊出声来,却没有喊;甚至还有的时候我还想笑;一起观影的同事也说,她准备的纸巾没有派上用场……

  为什么会是这样?要知道,该片千呼万唤方出来之际,“中国最好看的战争大片”的宣传早早调足了大家的味口。作为中国新兴导演的代表人物,陆川此次为了啃这块硬骨头,把7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搬上银幕,花了四年多时间做准备,影片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可考,应该说下了扎实的功夫。陆川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国人的抵抗和自我拯救”;他又说,“70年后,我们反思这场战争,得有一个机会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才不会沉迷在自己的苦痛、呐喊、呻吟中”。

  很显然,沉进史料堆尔后再抬起身段的陆川,试图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以更宏阔的视野,以更深邃的眼光来观照那段令中国人痛彻肺腑的惨祸,那段令全人类文明蒙羞的浩劫。

  于是,我们于纪实风格的黑白画面中,于急速晃动的镜头跟拍中,于雕塑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中,看陆川以他特有的影像语汇述说。我们从中国士兵陆剑雄的视角,读出了中国军人的不屈抵抗;我们从拉贝秘书唐先生的视角,读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明哲保身和幡然醒悟;我们从日军士兵角川的视角,读出了侵略者的暴虐和自我救赎。当然,我们还从妓女小江的视角读出了生命的尊严,从拉贝先生的视角读出了人类的大爱……也许正是陆川想说的东西太多太丰厚,并将这一个个人物都作为血肉丰满的个体来追求、来描画,试图提供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这众多的视角构成了多元化的情感价值取向。不幸的是,这种种价值取向碰撞交融,相互矛盾,产生了某种迷失。

  观影中,人们既为日军屠杀一批批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而咬牙切齿,又被角川射杀中国百姓后“我不是故意的”话语弄得哭笑不得;既为中国妓女小江挺身而出当“慰安妇”保全难民营的壮举而感动,又为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善良纯真命运凄凉而嘘唏。“抵抗者”陆剑雄之抵抗在影片中只限于前20多分钟,以他的慷慨赴死画上了句号;而“忏悔者”角川由紧张惊恐地为非作歹到不堪压力地饮弹自尽,则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他身上人性苏醒的温情色彩,某种程度上消弥了他所代表的日军的暴行。片尾一段浓墨重彩展示的日军占领南京庆典,更是让中国观众产生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人们不禁要问,陆川想说什么?想说这些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其实也是尊重生命的,他们如此虔诚地祭祀战死的同伴?还是想从日本礼仪文化中找寻他们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合理渊源?

  难道这就是陆川所说的“另一个角度”?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寄托着中华民族刻骨铭心之痛的题材,陆川是否因为过于理性而刻意回避激越,过于冷峻而淡漠情感?如何将驾驭历史的宏大叙事与镂刻人性的丰富深邃完美结合?如何在庞大芜杂的历史事件中探寻其演变主脉、精准把握、拿捏到位?看来,年轻的陆川要解决这些问题尚待时日。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