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快报:《拉贝日记》让世界见证那段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14:25  城市快报
城市快报:《拉贝日记》让世界见证那段历史

《拉贝日记》海报

  彼时的南京,生灵涂炭,尸骨遍野。在战争面前,拯救比毁灭还要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胸怀仁义的人们不分种族、地位地伸出援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着深陷灾难的人们,让他们看到曙光。七十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大屠杀从来就不曾被淹没在历史中,也许有些亲历者已经离开人世,但那些残存的文字和影像总能一次又一次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于是,有了这部不能不看的电影——《拉贝日记》。记者 徐星

  必看理由之1

  更为真实的拉贝形象

  从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援引了大量拉贝拯救南京难民的史实,并对《南京!南京!》中拉贝下跪镜头表示不满时,我们的目光便投向了《拉贝日记》。虽然这部影片依然存在创作的主观性,但它的大部分情节还是真实地还原了史实,并将《南京!南京!》中被淡化的乱世英雄拉贝成功再现。

  上世纪,纳粹德国犯下史上最残忍的战争罪行,但当时的德国也有两个人的名字因他们的作为而名留青史,一个是在波兰拯救数以千计犹太人的奥斯卡·辛德勒;一个是在中国南京挽救了十余万中国人生命的约翰·拉贝。《拉贝日记》真实地告诉我们,拉贝来中国工作,只是为了生存与发展。起初他对中国人态度轻蔑,即使是对待他的中国“亲信”也语带讥讽。《拉贝日记》最聪明也最客观的地方在于,它避免了英雄的高大全形象——起先拉贝之所以要留在南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性格以及他对纳粹的信仰,之后就如辛德勒一样,拉贝因为目睹日本士兵在南京的兽行而更加坚定了留在南京的决心,他的心理由最初的怜悯转化为感同身受。

  与此同时,戏剧的矛盾在拉贝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他不断地写信给自己的元首希特勒,希望他能阻止日本人的暴行——这不但暴露出拉贝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在更大程度上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拉贝以及他的内心世界,其耀眼的人性也在此刻完全显现。

  必看理由之2

  揭示日军多宗罪

  相对于《南京!南京!》中的几位虚构人物和根本无从考证的日本军官畏罪自杀的结局,《拉贝日记》则将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在同类题材作品中以半遮半掩的面目示人的历史,在影片中首度全面、完整而震撼地展现。无论是日军在南京的高级统帅朝香宫鸠彦要求将南京城全部炸毁掉,还是城外山脚,上千名战俘在数秒钟内被残杀,抑或是日军以搜捕中国士兵为借口,闯入安全区进行大屠杀,《拉贝日记》中所控诉的日军罪行几乎处处遵循着史料记载。

  《拉贝日记》的另一个贡献是首度揭露了因皇族身份逃脱战后审判的朝香宫鸠彦的战犯罪行,这样的视角突破了那些被外交关系、政治利益所紧紧困扰的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朝香宫鸠彦这位在南京大屠杀中签署最多屠杀令的日军中将,不但没有受到战后审判,还做上了日本高尔夫球会会长之席,悠闲终老于1981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中的“屠杀”二字进行了深刻悲壮的展现。除了再现枪杀战俘、轰炸平民区、轰炸游轮之外,还揭露了当年“百人斩”事件,片中以拉贝的司机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隐蔽处砍头,拉贝寻踪而去,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重现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情景。

  必看理由之3

  残暴中的温暖与感动

  相比起黑白世界中给人以压抑之感的《南京!南京!》,直面淋漓鲜血的《拉贝日记》中虽然有逼真的战争场面、残忍的“百人斩”,但它却不是一部表现残暴的电影,而是在探寻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闪烁的人性,可贵的爱情,以及当年的拉贝及众多国际友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给难民以希望的人道主义精神。

  片中作为国际友人的拉贝,创建了“安全区”保护难民,大到和日本人谈判小到为难民买粮,这些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统统一股脑地压在了拉贝的身上,虽然他有病在身,可仍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成功地从一名纳粹党人“进化”成为了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朋友,以至于拉贝要回国时,学生们为他夹道送行。这种人性中闪现出的光辉,在一片暗淡无光的惨象中显得弥足珍贵。灾难中的拯救者都是可歌可泣的,以拉贝为首的国际友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深受战争之害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此外,《拉贝日记》中也不乏对心酸又温馨的爱情加以展现。当战争已成为不可改变的背景,爱情便跨越生死,变成永恒。当拉贝让妻子独自一人返回德国时,当妻子的船被日军炸毁时,当人们又得知她还幸存时,一连三次、悲喜交加的情感转变让在场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必看理由之4

  国际班底引发全球共鸣

  《拉贝日记》这部电影的贡献,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拉贝和一干国际友人在大屠杀期间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功绩,填补了人们对于南京大屠杀期间安全区来龙去脉的历史了解,更加具有非凡意义的地方还在于,影片从第三方视角叙说和还原了史实。该片全部由外籍导演和团队拍摄完成,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而国际化的制作班底,也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某种程度上也巧妙地让影片更能取得西方观众的共鸣。

  时至今日,日本右翼仍不愿意承认这场滔天罪行,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拉贝日记》结尾处,银幕上清晰地打出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30万”的字幕。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一群人的死亡是数据,这组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数据,承载的是一个个剥离开来绝不仅仅只是30万个的悲剧。《拉贝日记》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令所有观者感同身受,让全世界都能再次看清这段历史,观众跟随拉贝的视角和他笔下描述的南京城一同感受了当年的痛苦与绝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拉贝日记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