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石林
最近谢霆锋配音的事儿,又被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老配音演员们提起。在已故配音艺术家邱岳峰的纪念会上,80高龄的老配音艺术家苏秀说:“以前选配音演员是选声音,现在选配音演员变成了选人气。童自荣配一部片子才500块钱,而谢霆锋配一部片子恐怕5万都不止!“老人还悲哀地说:“我这辈子恐怕是看不到译制片复苏的那一天了。”
的确,人最悲哀的事儿,就是在有生之年发现自己一生孜孜以求、投入了毕生精力的事儿,变成了被时尚抛弃、被时代冷落、被社会遗忘的东西。
在全民外语水平极差、私自学外语甚至有政治危险的时代,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就格外重要。因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译制片配音行业。然而,在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热,必将随着特殊年代的远去而降温。看外国影片不需要配音,已经成为当今电影消费的主流。就连很多外语不好的人,也不习惯看配音版的片子了。
但这不等于配音本身的艺术水准、技术含量就没有价值了。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为代表的中国电影译制片配音艺术家群体,把现代汉语有声语言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这个高峰的意义将会越来越显现出来。人们从那些语言艺术大家的配音中,感觉到了汉语美的高度、表现力的广阔、语言艺术不可侵犯的标准和庄严。悲观地说,未来当人们已经不知道如何才能将汉语说得好听的时候,可以从中找到标准参照。
在这个人人争相苟且的文化消费时代,艺术家的狷介性格显得尤为珍贵。艺术家也完全有资格质问:凭什么给一个娱乐明星那么高的报酬,而对一个艺术家如此轻慢?
但是,娱乐时代不是个讲究质量的时代,而是挖掘人性的弱点,拓宽法律、文化、伦理、道德以及秩序等等的空隙,从中谋取利润的时代。作为一个商品,制片方认为找谢霆锋配音能赢得市场和票房,就值多少钱。这是商业思维,不是艺术思维。艺术家用这个思维去干扰自己,除了生气,没有别的收获。
唯一能给艺术家安慰的,是希望市场即观众能对配音、对有声语言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市场有了要求,制片商会麻溜儿地把谢霆锋换下来。到那时候,谢霆锋就是愿意倒贴钱去配音,制片商也不会干。
所以,谢霆锋到底该值多少钱,最终由观众说了算。粗糙的观众需要粗糙的娱乐,细致的观众会催生精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