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活》里,普通话与四川话杂糅,一句话没说完,已经变了好几个调调儿。作为北方人,我并不觉得听剧中的四川话有障碍,因为有字幕。更重要的是,四川话的台词有一股迷人的生活味道,甚至让人觉得这是一部纪录片,而非虚构的电视剧。可是,风格杂糅的台词一下子破坏了这种美好的感觉——前几秒钟耳朵还陶醉于某种声音,后几秒钟就不得不接受另一种声音,连个适应过程都没有,如此循环往复,才真的造成了视听障碍。
“要不全是普通话,要不全是四川话。”这是观众对该剧台词的最普遍评价。殊不知,相关部门早就有令,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要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东北话不受此限制。“以普通话为主”,即还可以使用方言,只要不占主体就行。于是,许多剧的台词都是杂糅风格的。《走西口》全剧都是普通话,只留一个“额”字保持着陕西语言特色。《杨光的快乐生活》两三个主人公一直说天津话,其余人都说普通话。这些都还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是,《大生活》里,张国立等人一句话里要多次变化语言风格,这脑子要转多快,舌头得多灵活哦。不能全部用普通话吗?要突出四川特色!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又想在最大范围内争取观众,最终目的是高高的收视率。结果,收视率可能的确上去了,但观众看到的却是充满遗憾的作品。
最近家里添了一套《猫和老鼠》,播放的时候才发现是粤语版的。看着爆笑的画面,听着港台腔的小鸭子向猫“妈咪”倾诉衷肠,笑得肚子都疼了——超级快乐的新鲜体验。哪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独特魅力,方言也是艺术,即使它是小众艺术,也有一小批拥趸。能不能为这一小批观众创作,这是创作心态问题。
另外,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担子加在电视剧身上,成效真的很大吗?损失则是毋庸置疑的,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电视剧将逐渐绝迹。东北话可以享受特权,其他方言为什么不能享受特权?东北题材电视剧火起来了,东北话是成功要素之一。限制其他方言,那么这些地方的独特电视剧只能胎死腹中。这是不是在抹杀艺术?(突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