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轶凡
第62届戛纳电影节昨天尘埃落定,所有奖项悉数出炉。虽然在颁奖现场就有人对最终的结果表现出不满和讽刺,不过从整体来看,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最终结果可谓是最四平八稳的结果,也是评委会为了处理好方方面面关系的结果。
另一方面,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华语电影人最终只有娄烨的作品《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了不痛不痒的最佳编剧奖。李安、杜琪峰以及蔡明亮这三位顶尖的华语电影人的作品则全部出局。华语电影人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奉行的跨文化产业策略可谓失策,没有获得任何预想中的结果。
晦涩的金棕榈作品
与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拉斯·冯·提尔、阿伦·雷乃、李安等电影人相比,迈克尔·哈内克并不能算得上是顶尖级的导演。但这位半路出家的导演最终却击败了以上这些著名导演的作品,凭借《白丝带》将金棕榈奖揽入怀中。《白丝带》里上场了十几个孩子,三四个不同背景的家庭,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
哈内克精心布置了一个迷阵,封闭的环境下,舞台上的人都畏畏缩缩,观众是猜谜者,谜面是农场、鸟儿、河流和孩子们的哭声,只能从那些细节里去联想他们幕后的所作所为,并给出逻辑上的解释。
对于《白丝带》的获奖,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表示,哈内克的电影向来都不是主流的商业电影。哈内克的电影拒绝中规中矩的叙事套路,对怪异人性,尤其是极端事物的表现向来都是他电影的最大特色。《白丝带》可以说是将这种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配合影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让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黑白电影显现出不同于其它电影的独特魅力。
对于今年关注导演个性、边缘题材以及文化多元性的戛纳电影节来说,《白丝带》虽然晦涩,但却正合电影节的胃口,因此获得大奖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四平八稳的结果
今年的戛纳只有8个主要奖项,即使在评委会特别奖上下了“双黄蛋”,仍旧不够分给那些入围的重量级电影人。特别荣誉奖就是为今年已经86岁的阿伦·雷乃设置的。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和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分享影帝和影后头衔,也算有了一个交代。但《反基督者》的获奖在现场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和戛纳向来关系不错的朴赞郁的《蝙蝠》硬是和英国的《鱼缸》分享了评委会特别奖。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把这些重量级的电影人摆平。
当然,戛纳电影节还不忘要充当一下年轻导演引路人的角色。菲律宾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竟然获最佳导演奖项,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热门影片出局分析
李安和阿尔莫多瓦在戛纳电影节公布入围名单之后,他们的作品就被公认为是获奖的热门。不过最终李安和阿尔莫多瓦双双出局,空手而归。
对于这样的结果,石川教授分析道:“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带有强烈的美国式的怀旧意味,以轻松的手法表现了沉重的主题,符合美国文化当今怀旧的潮流。这部作品在美国本土可能会有很好的反应,但全球的普遍性不够,是这部电影难以在戛纳有所作为的原因。至于阿尔莫多瓦的影片可能是因为在风格和题材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其实阿尔莫多瓦的作品水准一向很均衡。虽然阿尔莫多瓦这次参赛的作品《破碎的拥抱》从女性视角转为男性视角切入,但叙事风格上没有太多的惊喜,难以符合戛纳求新求变求独特的标准。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也让阿尔莫多瓦失去了原来的那些忠实观众。”
华语电影人的失策
与前两年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反销”策略不同的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四位华语导演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跨文化的产业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策略获得戛纳电影节更多的关注。
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从投资到演员全部都是好莱坞班底,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电影。蔡明亮的《脸》是法国投资,除了邀请到法国影星蕾蒂莎·科斯塔担纲演出之外,被外界评价是一部比法国电影还要法国的作品。杜琪峰的《复仇》同样由法国投资,影片的主演同样是来自法国的约翰尼·哈里戴。而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同样也拥有法国的投资。
石川教授认为,今年4个华语电影人不约而同采取这种跨文化产业策略值得关注,“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往往会引发一种文化的迷失。例如蔡明亮的《脸》就被法国的媒体评价是由一个外国导演想象中的博物馆来表现法国电影,用莎乐美神话一样的调调粗糙地拍了部电影。可见文化迷失成为跨文化产业策略的最大难题。”
对于相对薄弱的华语电影圈来说,从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获得资金和相关资源的做法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但是今年华语电影人在这种跨文化产业策略上的文化迷失却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虽然都有跨文化的产业资金注入,但这些影片对于本土文化的把握却是相当出色。华语电影人这次在戛纳的失策,应当也算是一个教训,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