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敬伟
孔子没成名时,没有人理解他,列国轮番流亡却郁郁不得志,连孔子自己都自嘲是“丧家犬”。孔子成为御封的“至圣先师”,走上神坛以后,就更没人搞得懂他了,只要当作神祗膜拜就行。这些年国学复兴,孔子在神与人之间不断转换。大众娱乐兴起,孔子又成了娱乐化解读的对象,才有了更让人看不懂的《孔子》。
第一不懂的是胡玫大导演,从《雍正王朝》到《汉武大帝》,正史的成分还是很浓的。可是到了《孔子》,文绉绉的“圣人”却变成了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吊诡的是,胡玫大导演偏偏认为这很正常,还翻出了佐证的信史逻辑:所谓春秋尚武,男人佩剑,孔子射箭漂亮,会驾车,懂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那是孔子修齐治平的理想,这样的全才不惟在当时,就是现在也很少有。即便孔子本人做到了这一点,会射箭和驾车,那就等于武术高强?恐怕有些牵强。
第二不懂的是“子见南子”绯闻戏。“子见南子”确为史实,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介绍。由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在历史上有名的淫荡,“子见南子”就充满了戏剧性。但据专家考证,其时孔子已经56岁,而且南子是国君的夫人,岂能造次?《孔子》突出周迅和发哥的“子见南子”绯闻戏,似乎不违背历史事实,可这样的镜头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历史真实,也有市场炒作的成分吧。
第三不懂的是为啥选了发哥这个人。周润发在香港也算是老戏骨了,但是他未必最适合演孔子。按周润发的话说,他对孔子“一点也不了解”。不了解不可怕,那就学吧,起码对《论语》有点认识吧。可是,这位老兄只是为戏而戏,按照专家的指导学的只是如何走路、如何讲话。说白了,就是用演员的经验去演绎表面的东西,至于孔子内在的气质和学问,他也懒得去懂。所以,经过一个月的拍摄,发哥眼里的孔子只是“挺好的一个人”。对角色如此肤浅的理解,演好孔子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就凭这些,走上院线的《孔子》恐怕又变成了另一部《赤壁》,搞笑台词、情节一大串。这样的戏说到底和史实不搭界,就是一出时尚古装剧而已。这么市场化地搞,如此娱乐化地演,恐怕会使中国电影界陷入另一轮的跟风。前些年李安拿到好莱坞的小金人,第五代导演张、陈、冯们搞了一窝蜂的同质化“申奥”大片,票房固然不错,但也倒了观众胃口。《孔子》会不会效颦《赤壁》,等到电影杀青后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