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晚报:梳理戛纳电影节的关键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6日17:12  深圳晚报
深圳晚报:梳理戛纳电影节的关键词(图)

哈内克亲吻于佩尔

  戛纳电影节华丽落幕,依旧是话题十足,争议十足,褒贬不一。

  在获奖名单的背后,在表面的风光背后,我们试图通过下面这些关键词,对这一届的戛纳电影节做一个梳理。

  [报恩] 于佩尔紧紧拥抱哈内克

  “愉快总是短暂的,现在是真正感到开心的时刻。”五番征战戛纳之后,67岁的迈克尔·哈内克终于凭《白丝带》赢得了戛纳的至高荣誉。2001年,《钢琴教师》为迈克尔·哈内克赢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昨日,当评委会主席于佩尔将金棕榈奖递向哈内克的一刹那,她紧紧拥抱了这位长者。“他与主题保持着完美的距离。他的影片总会提出引人发省的重要的问题,他不会直接透过影像来展示,而习惯用一种微妙的方式表达。”

  这是戛纳电影节近14年来首次由评委会主席亲自颁出金棕榈。巧合的是,于佩尔正是《钢琴教师》里的女主角。当年,她凭借此片一举加冕戛纳、恺撒奖和欧洲电影节三料影后。

  在戛纳,9位评委掌握着金棕榈的命运,主席的影响力更是惊人。有消息传出,今年评委会内部由于分歧较大,气氛尤其紧张。甚至有人抱怨:“这是我最糟糕的评委经历。”一些人直言于佩尔简直就是“法西斯”。《白丝带》靠裙带关系夺金说一度甚嚣尘上。不过,也有许多影评人立马出面平反,称《白丝带》本来就是领跑者,得大奖乃众望所归。(上青)

  [平衡] 这是不经意的结果

  本届电影节20部参赛影片中,9部得到不同的奖项鼓励,因此引来对评审团“分猪肉”和偏袒一些作品的质疑。不过,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否认是为了讨好参赛影片和导演,认为这是不经意的结果。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的颁奖礼,让传媒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颁奖礼前半段冷门迭爆,得奖的影片均为之前影评人和媒体打分极低的几部影片,《基纳瑞》、《春风沉醉的晚上》、《反基督者》分别摘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着实让记者们以为本次的戛纳会以一阵冷风结束。

  表面上前半程有着如此多的匪夷所思,颁奖礼后半段却回归正常。接近尾声时评委会来了180度的方向调转,用正确的方式颁发了保险的奖项。没有预想中的满场嘘声,重口味也只是体现在了几个小奖之上。于佩尔为首的九人评委会在最重要的两个奖项选择上,还是跟外围呼声不谋而合,最终达成一份很难挑剔的获奖名单!

  (史小岩)

  [暴力] 正巧对了评委们的口味

  “我知道人们对该片的看法很不一样。但是我深感自豪。他是个很棒的艺术家”。当《反基督者》女主角夏洛特·甘布斯上台领取最佳女主角一奖时,她的背后是一片嘘声。“目前为止,这是我最痛苦、最紧张、最兴奋的一次拍摄经历。”尽管收到邀请,因为无节制地刻画暴力、性和自虐戏份,饱受争议的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识趣地拒绝了返场。

  四起嘘声的还出现在《无耻混蛋》和《基纳瑞》上台领奖时。尽管观众还纳闷主角不是布拉德·皮特吗,《无耻混蛋》中52岁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却凭借纳粹军官的角色赢得影帝的称号。而口碑始终垫底的《基纳瑞》还成就了菲律宾人布里兰特·曼多萨的最佳导演奖。

  除了从放映厅到领奖台都遭遇了嘘声,这3匹黑马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暴力和血腥。《基纳瑞》营造了一个马尼拉妓女大屠杀的故事;探讨男性自我救赎之道的《反基督者》简直在挑战人类生理极限;讲述刺杀希特勒的《无耻混蛋》更是打上了昆汀的标志,美其名曰暴力美学。

  非常凑巧,当讲述济慈之恋的《明星》赢得一致的美誉、《基纳瑞》遭人诟病之时,一位深谙金棕榈规则的记者就预言:“伊莎贝尔·于佩尔可能更偏爱更黑暗的题材,类似菲律宾导演曼多萨的《基纳瑞》。这种类型也许更讨戛纳喜欢。”

  《纽约时报》一言以蔽之:暴力是今年戛纳的主旋律,他们正巧对了评委们的口味。(上青)

  [华人导演] 创造数量之最

  4位华人导演杀入决赛圈,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创造了历史。《春风沉醉的晚上》的编剧梅峰捧回了最佳编剧奖,让华人电影总算没有颗粒无收。

  参加本届影展的路透社记者维尔弗里德·埃克布拉亚,点评了4位华人导演的参赛作品。他表示,在今年参赛的亚洲作品中,中国导演娄烨的参赛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最令人感兴趣。首先,是影片的主题,他讲述的故事很特别,还有他拍摄的方式,具体讲就是影片的氛围,他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但也就到此打住,没有什么更突出的地方了。

  至于杜琪峰的《复仇》,维尔弗里德评价说,比起导演以前的作品如《黑社会》等,风格相对要轻很多。对于蔡明亮的作品《脸》,维尔弗里德直接表示:“这部影片让人找不到热情。”

  虽然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在影评人中的反响很不一,但维尔弗里德还是对这部电影表示了支持:“这是一部让人看得很愉快的电影。”(史小岩)

  [趋势] 国际化和讲好故事

  法国资深影评人、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主编让—米歇尔·弗罗东接受记者专访。他认为,本届电影节是戛纳电影节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届,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它所呈现的电影国际化趋势。例如,华人导演李安在美国执导的影片《制造伍德斯托克》,西班牙女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在东京执导的《东京之声的地图》,英国导演肯·洛克请法国球星坎通纳主演的《寻找埃里克》。这样的例子在本届电影节不胜枚举,反映了电影全球化、世界化的大趋势。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影片重视如何讲好故事。弗罗东说,今年大部分电影都是在讲故事,有些甚至让观众难分真假,明明知道不是历史事实,但是用电影手法讲的故事却让人信以为真。弗罗东认为,这些“会讲故事”的电影必将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观众需要听故事、需要幻想、需要演绎。看电影不是为了忘掉现实,而恰恰是在现实中重新找寻自我。(宗合)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戛纳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