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一都是孩子们的节日,越来越被演出市场重视的儿童剧也在此时显得更加如火如荼。不仅中国儿艺、北京儿艺这些老资格的儿童剧品牌院团当仁不让推出各种儿童剧演出,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儿童剧团进军儿童剧市场。台港澳的儿童剧剧团以及国外的儿童剧演出,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引进热闹的演出市场。“儿童剧”这块蛋糕,不但没有因为分割而变小,反而由于抢手而被共同做大。
然而,儿童剧并不应该仅仅被当做“六一儿童节”的“节日蛋糕”,也应该成为孩子们日常的精神食粮。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艺术审美,学习剧场等公共场合的礼仪,让孩子们享受戏剧和舞台的魅力,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美育、智育和德育的教育……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应该是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不断滋养。
相比起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孩子,北京的孩子是幸运的,众多的创作力量和剧场资源,使北京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儿童剧演出。但相比整个文艺演出市场,儿童文艺创作仍然显得薄弱和不足。而且,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廉价和粗劣的儿童剧演出,无异于假冒伪劣的食品,将会伤害到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
给孩子们好的精神食粮,无疑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承担。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将使儿童剧演出不用背负过于沉重的经济负担;创作者们的智慧与负责,才能让儿童剧插上想象的翅膀;家长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让孩子们真正领略到剧场的魅力。作为媒体,我们热情呼吁和鼓励更多更好的儿童剧创作,也倡导让所有家庭都能享受的儿童剧票价。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们今天给予儿童什么,明天他们就将给予世界什么。正是由于儿童剧的特殊性,因此,在文艺娱乐化的趋势中探讨儿童剧的教育性,在演出市场化的大潮中坚持儿童剧的公益性,更应成为每一个儿童戏剧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每天都应该是孩子们的节日,儿童剧也应该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营养丰富的绿色无公害食品。能吃上节日蛋糕的孩子是快乐的,但只有平时都能吃到健康有益食品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
相关链接
中国儿艺:
中国儿艺建院大戏《马兰花》50多年来常演不衰,成为中国优秀儿童剧的代表。中国儿艺还创作了俄罗斯风情童话剧《十二个月》、音乐童话剧《饼干小子》、亲情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郑渊洁“皮皮鲁、鲁西西系列”童话剧《红沙发音乐城》、悉尼奥运会导演彼得执导大型视觉舞台剧《十二生肖》、中瑞合作家庭音乐剧《皮皮·长袜子》、中日合作风靡幼儿园的《小吉普·变变变》等等。
中国儿艺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儿童戏剧的艺术骨干,并多次荣获各种艺术大奖,老一辈艺术家不仅包括名震儿童剧界的“四小名旦”方掬芬、连德枝、李若君、覃琨,也有很多现在活跃在影视剧舞台的演员,其中包括陈宝国、李丁、许亚军、王铁成等等。中国儿艺在新时期也造就了一批新一代中青年实力演员,其中包括跟随《马兰花》近20年的“马郎”扮演者刘晓明、《十二个月》中“大妞”、“后妈”及“小女王”的扮演者薛白、王瑶、王羊,虽已到不惑之年,他们仍然坚持在儿童剧的舞台上,凭着对儿童剧的热爱在舞台上熠熠发光。
新时代的青年演员中,由青年演员唐妍担纲的《皮皮·长袜子》被瑞典导演认为是他执导的八个版本中“最好的皮皮”;由青年演员毛尔南饰演的“皮皮鲁”被郑渊洁认定为“心目中的‘皮皮鲁’”;由青年演员李樑饰演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手不凡、广受肯定;还有在《十二个月》中饰演“四月”、曾经担纲《月光摇篮曲》主角的马彦伟;跟随《小吉普·变变变》近300场演出的杨成和韩文亮;最适合演“坏蛋”角色的《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大黑鱼”廖伟、每次都把小朋友们惹哭的淘气的“小蝌蚪”陈蕾、温柔的“青蛙妈妈”张佳……这些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或者北京舞蹈学院的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们,正在茁壮成长,成为中国儿艺的生力军。
北京儿艺:
成立于1986年,2004年改制成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推出大型魔幻童话剧《迷宫》,至今累计演出101场,累计票房收入近1000万元,创造了中国儿童剧单场次票房等多项纪录;2005年压岁大戏《Hi 可爱》首轮演出即被票务公司以260万元买断,再次创下单场次儿童剧的票房买断纪录;2005年11月,大型红色经典儿童剧《红领巾》荣膺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及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入选作品奖。
北京儿艺代表剧目有:《迷宫》、《魔山》、《Hi可爱》、《红领巾》、《红孩子》、《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北京传说》等。著名演员有:王昭懿、周逵等。王昭懿曾在《迷宫》、《魔山》、《超级宝宝》、《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安徒生》、《北京传说》等一系列儿童剧中扮演主人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小男孩。本报记者 王润